第10版:学习实践 上一版3  4下一版
管住公车私用背后的权力
十解“中国梦”
为什么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自觉遵守廉政准则,决不允许搞特权?
是不是裸官,必须说清楚
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发挥组织部门职能作用 促进干部作风转变
为什么强调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3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焦金雷 杨天胜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系列文章④

  人类文明大体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的进步和飞跃都是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适应、利用和改造能力提高的前提下产生的。自然是生产力之父。原始文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完全依赖自然界生存,既受自然的恩惠,又受自然的威胁,对自然产生了畏惧和崇拜。农业文明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依靠农耕牧渔而生产,人同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工业文明反映的是较高水平的生产力,社会依靠科学技术和机器大工业生产而发展,对自然的征服和索取是强硬的、猛烈的、超量的,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的、不平等的关系。

  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两个互为矛盾的结果:一方面社会财产成倍增长,人们的消费欲望得到了极大满足;另一方面人口不适度的增长和经济盲目的发展,也给自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资源面临枯竭、污染日益严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和自然的冲突便以更为强烈的形式爆发出来。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沙化碱化和退化、水土的大量流失、森林减少、空气和水严重污染、物种灭绝等一系列问题,伴随着工业全球化进程的扩张,逐渐成为困扰人类的全球性问题。如果文明的进步换来的是对自身存在的摧残和扼杀,那么这种文明的价值、意义究竟何在?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只是表面的繁荣,实际上将导致文明的衰落。这种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的主要缺陷就是本身无法支撑下去。正是基于此,一种新的文明取代工业文明将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必然。这种文明不是在局部范围,也不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应该从事的工作,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和长远的未来,整个人类所必须共同奋斗的目标,这就是生态文明。这是一种建立在工业文明之上的更高层次的文明,它不仅追求经济、社会进步,而且追求生态进步,呼唤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发展观。鉴于各国工业化过程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困境,人类需要重新确立一种生存与发展、经济与环境相互协调统一的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影响,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正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主张运用统筹的办法来解决经济社会中的矛盾,就是政治文明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回应,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在政治领导中的生态责任,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全球观念和从自身做起的崇高风范。从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小康社会四大目标之一的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从和谐社会到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无一不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紧紧相连。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世界环境正在不断恶化,地球正遭受着落后与过度发达带来的灾难,包括人在内的地球上的生命已相当脆弱。因此,需要进行一场环境革命来拯救人类的命运。

  960万平方公里广阔的中国大地, 各种不同的自然生态为我们走向强国富民的道路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工业文明即使人民群众享受着发展带来的进步和成果,又使人民群众饱尝着环境污染带来的痛苦。在痛苦中反思,在折磨中探索,发展伴之而来的是痛苦和折磨,这种发展有何意义?!生态文明既然是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也必然是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走向科学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明智之举,是适应众望所归的福祉之路。这将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幸福生活源远流长,在可持续发展和小康社会道路上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

  (作者分别系焦作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爱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