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新闻 |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确保“十二五”重金属和流域水污染
防治工作全面完成
扎实加强作风建设 把八项规定落实到底
图片新闻
新型城镇化的“沁阳样本”
“破小案”赢得民心说明了什么
“地球一小时”应成为生活习惯
遮“宴”
赵锡永岂是在演独角戏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4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球一小时”应成为生活习惯

作者:□付凯明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公众的环保意识增强了,但参与的权利和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改善。唤起人们的环保热情是目的,莫将“地球一小时”演绎成单纯的行为艺术。

  

  一度电能做什么?能让一盏25瓦的灯泡明亮40个小时,能让冰箱运行24小时。电在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而地球能源并非用之不竭。

  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非常严峻:粉尘污染严重,雾霾成为大城市的“肺病”,连呼吸都带着“痛”;诸多河流出现断流,物种多样性逐步减少,大江大河因水电开发被严重毁坏;地下水污染严重,饮用水成为难题,癌症村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这些残酷的事实给人们敲响了警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地球一小时”从2007年起,就成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发起的全球自愿环保活动。近年来,国内很多城市、工矿企业、单位都参与到了这项活动中来。客观地说,如今公众的环保意识增强了,但参与的权利和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

  如果公众只是作秀时的道具,需要时拿出来秀一小时,一小时之外只能做个旁观者,那么,时间长了审美疲劳是难免的。让公众参与“地球一小时”其实不难,让公众真正参与到环保的决策、监督和维权中来才是难事。

  “地球一小时”不仅仅在于某一天、某一小时的“熄灯”,而在于以这种形式唤醒人类对资源能源的节约意识、唤起世界各国在节能减排行动上的无差别责任。但是,随着这项活动的深入开展,社会上出来了质疑或反对的声音:“地球一小时”像行为艺术或作秀,解决不了节电降能的实际问题;而对于一些特殊的机电装置来讲,突然断电然后再启动,可能会造成比一小时耗电更大的损失;“地球一小时”活动并非公民的义务,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回避。

  笔者认为,以“地球一小时”活动唤起人们的环保热情,要从日常生活中下功夫,说到底,节约只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习惯罢了,随手关闭电源、节约一张纸、少用一个塑料袋……这些都是举手之劳,功夫下到平时,效果才能显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