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要用简朴的政府来取信于民,造福人民。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他还提出:“我们也约法三章,本届政府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3月18日《人民日报》)
听了这些话,很多人都感觉眼前一亮。作为新一届政府的总理,一上任就明确表态,政府能不能过“紧日子”,是人民能不能过“好日子”的前提和条件。而且公开宣布“约法三章”,或者“一律不得”,或者“只减不增”,让人们看到了政府的决心和勇气,也看到了好日子的前景和希望。
但政府的“紧日子”,究竟应该从哪里着手?需要达到什么标准?到什么时候才能看到效果?是不是过了“紧日子”,又该由谁来判定?还都是未知数。尤其是对于一些过惯了“松日子”的官员,突然让他们过“紧日子”,会不会很不习惯?会不会表面过“紧日子”,暗中仍然过“松日子”?所以说,过“紧日子”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具体而有效的行动。
“紧日子”紧在思想认识。很多的问题,往往都是上面认识到了,下面却认识不到。上面说“非常重要”,下面却感觉“不很重要”;上面要求“一定办到”,下面却“不一定办到”。对于政府过“紧日子”的问题,近日也有一些机关干部认为“不可能办到”。他们说,经济发展越来越快,财政收入越来越多,政府压力越来越大,活动经费怎么能越来越少?这也说明,能不能过“紧日子”,关键不是花钱多少的问题,而是思想认识问题。只有心里装着人民,把百姓当作自己的主人,日子才能过得紧缩和谨慎。
“紧日子”紧在有令必行。现在人们最担心的,是各级地方政府能不能跟进。每次上面的规定和要求下来,都会有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干部,自以为“山高皇帝远”和“夜静人不知”,而依然我行我素。而且不管我们撒了多少网,总会有一些“漏网之鱼”,依然享受着由公款铺垫的快乐生活。要真的过“紧日子”,就必须堵塞各种各样的漏洞。现在最需要关注的,不是有多少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在过“紧日子”,而是还有多少人仍然在过“松日子”。哪怕只是百分之几的人逍遥在“紧日子”之外,这项号召也等于没有落实。
“紧日子”紧在改进作风。有三种原因,最容易造成“松日子”。一是“造势”。过去我们很多的钱,都是为“造势”花的。有的是造给上面看,有的是造给下面看,有的是造给外边看。用老百姓的话说,这样的场景,纯属是“烧钱”。二是“图懒”。最省力的工作方法,就是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会议越开越大,文件越发越多,虽然加大了政府工作的成本,但收效甚微。三是“享乐”。有一些人,办公室装修得像宾馆一样,坐的车子像安乐窝一样,学习考察像旅游一样,公务接待像休闲娱乐一样。而且觉得这一切,都是“工作需要”。不转变作风,过“紧日子”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李克强总理表示,“这三条中央政府要带头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上面做给下面看,下面又该怎么办?我们期待各地各级部门都能率先垂范,先从自己紧起。我们也相信,过“紧日子”的号召,会像一场春风,把中国大地吹得更加生机勃勃,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