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胜
武陟县是我市进出的东大门,与郑州隔河相望,人称省会的“后花园”。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润,其中乔庙乡更是有着“赛江南”之称,是优质水稻生长的摇篮。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成了新时期农民进一步增收的瓶颈。为改变这种农业生产模式,武陟县工商局立足工商职能,超前谋划,不断创新服务理念,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该县资源优势,积极为该县农业的大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我市首家家庭农场落户武陟
3月26日,在武陟县工商局的大力帮扶下,我市首家家庭农场——焦作田歌家庭农场在武陟县诞生。拿到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的武陟县乔庙乡农民王福军,成为我市首个有正式身份的农场主。据介绍,王福军所注册的农场有1800亩地,是他通过承包方式得来的,主要种植水稻、小麦。
我市首家家庭农场落户武陟县并非偶然。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该局认真学习把握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研究出台帮扶措施,实行主管副局长包所、所长包村帮扶机制,加大行政指导力度,创新准入形式,积极助力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村向家庭农场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模式发展。
据该局注册股工作人员介绍,家庭农场可以凭借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的大块土地开展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其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要高于一般农户,同时拥有更加明确、规范的市场主体地位,便于参与市场竞争和行业合作,形成同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产业化格局。
今后,该局将积极制定更为详细的扶持措施,加大行政指导和教育力度,提升服务效能和服务水平,放宽准入条件,以更加灵活、更加便捷的方式推动全县家庭农场的健康快速发展。截至目前,该局已为该县2家家庭农场办理了营业执照。
办理全省首个农民专业合作联社营业执照
去年6月份,该局办理了一个全省首家农民专业合作联社营业执照。尽管只是一个营业执照,却蕴含着深远的意义,它让武陟县在我省农业合作社发展史上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王福军除了是我市首个有正式身份的农场主外,还是焦作菡香沿黄稻米合作联社的营业执照注册法人。
去年年初,王福军想联合其他几家农业合作社,成立一个新型农民合作联合社新型体——专业合作联社,以打造菡香品牌沿黄绿色生态稻米为主,将绿色稻米做强做大。他向该局提出这一设想时,该局却犯了难。
“因为专业合作社本身就是一个新生事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合作社专业法》没有关于合作联社的相关法律支持,注册上也找不到相关依据。”该局主管注册登记的副局长郭四军说。
为及时解决注册登记中遇到的困难,该局局长王红琴多次带领主管副局长和一些工作人员探讨解决有关注册方面难题的办法。终于,在市工商局、省工商局领导的协调帮助下,该局在全省率先打开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发展的“绿色通道”,并获得首张“绿卡”。由此,一个横跨焦作和新乡,涉及获嘉县、原阳县、新乡县和武陟县的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成的农民合作联社“航空母舰”在武陟县起航了。
很快,涵香大米成功地打入了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与我省原阳大米一样,走出了河南。
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居全省首位
武陟县詹店镇是有名的“鱼米之乡”,绝大部分农民以养鱼为主要收入来源。但是,传统的家庭式养殖方式缺乏技术交流与指导,导致该行业市场萎缩,该地区的养殖管理处于无序状态,严重制约了养鱼业的长足发展。针对这一情况,该局深入养殖户中,进行宣传动员,最终组建了武陟县春来养鱼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养鱼专业合作社按照“农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使周边的25个村庄500多农户加入合作社,2011年收入在300万元以上。
面对该县农民合作社资金缺乏而遭遇的各类发展瓶颈,该局通过开展的“百亿送贷”等活动,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题。武陟县燕翔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社之初,因为资金不足制约了其发展。该局获悉后,积极与该县有关银行联系,通过信用贷款,在三天之内为其贷款了500万元,解了合作社发展缺资金的燃眉之急。如今,该合作社一个蔬菜大棚保底销售额就在7万元以上,60个大棚就是420万元。
目前,在该局的大力帮扶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覆盖该县的各个乡镇、街道办事处、352个行政村,涉及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截至3月底,该县共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826家,入社农户近1万户,入社资金近10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居全省各县市区首位。
武陟县银江菇品专业合作社、武陟县永星大葱种植专业合作社、武陟县富翔鹌鹑养殖专业合作社……特色合作社犹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更为武陟县经济的腾飞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