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物的人,人类生存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形成了人类不同的体质形态和不同的人种。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往往不可能成为像限制植物、动物的分布那样来限制人类的活动,这就是因为人类具有文化。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最重要手段。生态危机实质上就是文化的危机。所以,当今人类面对生态危机而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时候,以生态文化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就成为一种历史必然。
生态文化也称绿色文化,生态文明也称绿色文明。
绿色文化从狭义来讲,是人类适应环境而创造的一切以绿色植物为标志的文化,包括采集、狩猎、农业、林业、城市绿化,以及所有的植物科学等。随着生态学的环境科学研究的深入和环境意识的增强,绿色文化有了更加广博和深层次的内涵,绿色文化是人类与环境和谐共进、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它包括持续农业、循环农业、生态畜牧业、持续林业和一切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绿色产业、生态工程、绿色企业,也包括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艺术、生态旅游以及绿色运动、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诸多方面。
19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并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但是,随之而来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使人类从祖先那儿继承下来的绿色意识开始猛醒,而摆在当代人类面前的一系列日益严重的问题——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酸雨现象、森林资源大量毁灭、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使人类必须创造新的绿色文化来挽救支撑人类文明的环境,这种新文化就是广义的绿色文化。有学者把农业文明称之为“黄色文明”,而把18世纪以来工业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环境危机称之为“黑色文明”。因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意味着人类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发展,这种发展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在自然界中,人类无论怎样推进自己的文明,都无法摆脱文明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文明的约束。自然环境的衰落,最终也将是人类文明的衰落。当今,“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个环境保护的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这一浪潮冲击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预示着人类史上的一场“环境革命”即将来临。这场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它,人类将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黄色文明”和“黑色文明”,建立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觉悟所产生的新理念,如人与自然共生的思想,环境容量、土地承载力、生态平衡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等。其二是这种新理念所派生的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价值观和行为修养,即生态伦理、生态善恶观、生态正义、生态良心、生态责任等新的价值体系。人类承认并保护物种的生存权,以法律的形式绝对保护濒危物种的生命权,反对对无害生物的虐待,把破坏环境视为丑恶的行为,把保护环境看成是人类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把维护建设环境、与破坏环境丑行作斗争看成是人类应有的良心和正义的行为。生态文明把人类的自身素质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现代人类文明的基本标志,是人类最普遍、最重要的进步。它使人类不仅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创造文明,又能理性地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共生共荣,是人类又一个本质上区别于动物的伟大的文明进步,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总之,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生态文明的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必须用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以往人类文化的传统观念,这无论对哲学、社会科学,还是对自然科学都是新的挑战。
(作者分别系焦作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爱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