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原文钊
本报通讯员 张俊杰
麦田里,大型机械化喷洒机正在进行“一喷三防”作业;稻田里,拖拉机牵引的激光平地仪正在平整水稻育秧田……4月16日,记者在武陟县乔庙乡马宣寨村焦作菡香沿黄稻米合作联社的种植基地里看到一幅忙碌的景象。
“我们和村里的农机等其他合作社成立了合作联社,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也提高了作业效率。”该合作联社监事长王会平说,“你看,这种激光平地仪平整土地的速度非常快,而且误差在3厘米以内,非常实用。”
“合作联社经过统一采购种子、统一管理、统一防病和统一收割,而且都是用猪粪做肥料。”王会平说,“成立合作联社后,我们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型农机统一调配,米糠喂猪,猪粪产生沼气,用沼液给稻田施肥,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对生态农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米合作社的社员把米糠卖给了养猪合作社的社员,养猪合作社的社员把土地流转给了大米合作社的社员,饲养户一心一意养猪,种植户一心一意种植,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收入也连年上升。去年,我们的社员平均每户增收20万元以上,大家都笑得合不拢嘴呢!”该合作联社理事长王福军接着说,“要想快速致富,除了联合共赢,还要打出品牌。合作联社实行统一管理后,不但大米的质量得到了保证,而且米的价格也得到了提高,逢年过节都是供不应求。”
据了解,焦作菡香沿黄稻米合作联社成立至今,由于管理模式的不断革新,社员的收入也连年增加,愿意把土地流转给合作联社的农户也越来越多,该合作联社的种植面积也在以每年200亩的速度递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