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邓晓芳 通讯员杨传立)“前几天还4、5块呢?今天咋就成2块5啦?”4月22日,站在蒜薹收购商的台秤前,柏香镇大董庄村的董永生有些费解,可眼瞅着刚抽出来的150多斤新鲜蒜薹,董永生咬咬牙,全部卖给了洛阳收购商,共计418元。
董永生家有6亩地,种植2亩多蒜薹。董师傅介绍说,自己已经种了20多年蒜薹了,也算是“老把式”了。如今,正值收获季节,他和妻子从施工队赶回来,叫上母亲、女儿全家抽蒜薹。
“价格老是波动,今年一亩地毛利润也就5000元吧。而之前能接近万元。”董永生的女儿说。
“现在种蒜薹挣不到钱了,还赶不上我们在外面打工挣得多。”董永生的妻子一边埋头一根一根抽蒜薹,一边对记者说。
据介绍,大董庄已经有20多年种植蒜薹的历史,是远近闻名的“蒜薹村”,200多户村民种植蒜薹1000多亩,还辐射带动了周边10多个村庄。该村从四川引进优质寒蒜,精心培植。种植出的蒜薹口感好,品质高,吸引了山西、郑州、济源、洛阳等地大量商贩前来收购。在村里的柏油路上,不足100米的距离就聚集了5家收购商。
眼瞅着热闹的收购场面,蒜农的心情却“暖和”不起来,一直随着价格的浮动起起伏伏。据了解,今年全村的蒜薹种植面积缩减至了500余亩,周边村庄也相继减少了种植面积。
问起原因,董庄寒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胜利介绍说,有的村民认为,种菜不挣钱,就选择外出务工;有的认为市场不规范,价格波动,心中没底,于是缩小种植面积。说完这些,赵胜利又向记者透漏了一点无奈:外地商贩前来收购前,都有坐地户向其“通风报信”。这些“二道贩”会将村里蒜薹种植情况悉数提供给外地商贩,或直接代为收购,从中牟利。清晨,蒜薹还未抽出时,掌握了“内情”的商贩会故意抬高价格,促使蒜农全家老小齐上阵;而当蒜薹从地里抽出来时,商贩们又都一起压低价格,挂起“免战牌”,不予收购。可是,蒜农如果不将蒜薹及时卖掉,就会烂在地里,商贩们稳稳抓住了蒜农这一心理,都能以很低的价格将蒜薹收购到手,无奈的蒜农只好忍气吞声。
“其实,我们合作社也从中进行了调解,但效果不明显。”赵胜利说,蒜农为了卖个好价钱,不太愿意让合作社代销。
“平时,合作社注重的是种植管理,对市场行情缺少了解,面对收购商,吃了不少‘哑巴亏’。可也苦于找不到更好的销路。”理事长赵胜利直言不讳。
种植面积萎缩,如何规范市场、稳定价格、让农户种菜“不伤心”,赵胜利与他的社员还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