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山阳城 上一版3
鲁院,让我走进你(组诗)
闫合作与其《论语说》
杨总管
“拖把”树
桃花恋
毕业三十年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5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 群 / 文学评论
闫合作与其《论语说》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国画 徐悲鸿
 
   

  我是从报纸《一个现代孔子的教学实践》的报道中知道闫合作的,他对《论语》的独到见解深深吸引了我。闫合作认为,现在流行的对《论语》的解释,大都不符合孔子和《论语》编著者的本意。他认为,儒学包含孔子的思想,但儒学并不等于孔学;孔学实际上是圣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学问;《论语》并不像后人所说的只是记述孔子言论的一本语录,也不是有些人认为的是孔子学生们课堂笔记的选集,它有自己的理论框架和严密的逻辑体系,这就是“文、行、忠、信”——成名学、处事学、修心学、知人学。

  报道中闫合作对人们熟悉的《论语》中两段话的解释令人耳目一新。一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人们通常的理解是温习旧知识而获得新的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闫合作不同意这样的解释,他认为:温,寻也,探究;故,缘故、原因;新,根源、根本。三国时期的哲学家何晏就曾解释:“温,寻也。寻绎故者,又知新,可以为人师矣。”孔子的本意是寻找缘故,探求根源,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可以为人师。二是“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人们通常的理解是,老师对于不能举一反三的笨学生就不再重复教他了。闫合作认为,孔子这句话的本意是老师举的“一”,要使学生能知道另外的“三”,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就不再重复这个例子或教法。“举一反三”,孔子是强调讲说者要注重语言表达的技巧,而不是指责听讲者的水平低。对这两段流传甚广、妇孺皆知的话,闫合作颠覆了两千多年来人们的传统解释,令我拍案叫绝。

  闫合作何许人也?一定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或者是某个名牌大学、某个研究机构的学术权威。再看报道,得知闫合作是太行山、王屋山下济源市的一名普通青年教师。他竟有这般见解,真奇人也,真高人也!一定要找到这位高人,和他畅谈畅谈,请他为省直机关的同志们作一次专题讲座。我当时如是想。

  几经周折,我们的机关党委书记王鉴找到了闫合作,请他给我们机关的干部工人作了一场题为《孔子的成功学》的非常精彩的专题学术报告。报告厅里座无虚席,大家都被闫合作令人信服的独到见解所打动、所吸引。

  那天晚上,我和闫合作进行了彻夜长谈,从晚上8时谈到次日5时。通过这次长谈,我对闫合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出生于1969年,1984年考入汝南园林学校园林专业学习,毕业后自愿到济源市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做了一名教师。他说他天生有一种教师情结,这种情结使他一直心系教学,立志研究大教育家孔子。为了读懂孔子、读懂先秦经典,闫合作到河南大学进修中文,精心研读古代典籍。他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了文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特别是承载孔子思想的《论语》,更是百读不厌、爱不释手。通过深入细致的研读,闫合作对《论语》的章节有了新发现,进行了新诠释,对《论语》有了全新的认识,建构了孔子学术思想新体系:文、行、忠、信。他还建构了孔子教育思想新体系,完成了《孔子教育智慧》、《孔子成功智慧》、《论语密码》和《跟孔子学教学》等论著。

  在深入研究中,闫合作发现前人对《论语》的传统注解大都是帮助统治者“治天下”的治人学问,而孔子的学问应是“得天下”的成人学问,是帮助人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的学问。宋朝著名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原话是:“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治太平。” 其意也包含说另半部是“得”天下的学问。也就是说,因为注解不同,同一本《论语》承载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学说体系:成人学与治人学。

  前人是如何将孔子的成人学变成治人学的呢?闫合作认为主要是通过四种方法:更改本字、改变句读、更改字义和新解句意。

  更改文字,就是改一个字,使人从字面理解产生歧义。如《论语》中有这样一章: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传统理解是:季文子三(多)次思考后才行动,孔子听到后说:“两次,就行了。”“三思”与“两思”有多大区别呢?孔子怎么会计较这“一次”呢?有人说“三思”是“多思”,“再”是“少思”的意思,然而“多思而后行”有什么不对呢?况且我们现在尊奉的正是“三思而后行”,并不是孔子的“再思而后行”。也许很多人读此章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然而并没有去深究。闫合作深究了。他认为,前人在这里改了一个字,“思”当为“施”。“施”指施礼,“行”是告别。季文子与人告别时施三次礼,孔子听到后说:“两次,这就行了。”不管是《周礼》、《仪礼》还是《礼记》等先秦典籍,谈到告别礼时,都是“再拜而行”,没有“三拜而行”的,《论语》中也是“再拜而送之”。也就是说,这章记载的是告别礼,就因为是“礼”,多一次少一次的意义就完全不同,因此孔子才会计较“三”与“再”。诸如“赐也贤乎哉”之“贤”当为“闲”,“泛爱众”之“众”当为“忠”等例子还有很多。

  改变句读,就是改变断句的地方。古代典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断句不同,句义也就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论语·先进篇》记载这样一章: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这一章中对孔子的话断句不同,孔子对鬼神的态度就截然相反。如果断句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意思就是:子路问能否侍奉鬼神,孔子说:“不能侍奉,人怎么能侍奉鬼呢?”言外之意,别说没有鬼,即使有,也该鬼来侍奉人。对于“死”的回答也非常干脆,“不知道,活着怎么知道死的事呢?”言外之意就是人们所说的阴间的事都是假的,活着是不能知道死后的情况的。闫合作认为这样的断句,才是孔子的本义。而我们现在读到的传统注解都把这章断句为: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回答就变成了“还没有侍奉好活人,怎么能侍奉鬼呢?”“还不知道生,怎么能知道死呢?”这样就不知道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了。标点一改,就把反对“事鬼”变成不反对“事鬼”了,就可以用来愚弄百姓了,这就变成“治天下”的学说了。闫合作认为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宣扬鬼神论,声称皇帝是真龙天子,是上天派来统治百姓的。如果按照孔子的回答,他是明确反对相信鬼神的,这样一来,封建统治思想的根基就发生了动摇。闫合作对《论语》重新断句的章节很多,新解迭出。

  更改字义,就是改变句中字的本义。如鲁哀公与鲁国权臣季康子都问过孔子“弟子孰为好学”。传统解释“好学”就是“爱好学习”,即鲁哀公与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爱好学习?”其实这里的“好”本义是传承的意思。“好”字从“女”从“子”,“子”的本义是婴儿,女人身边一个婴儿,“好”字的字形表义是女人生了孩子,是传承的意思。须知,当时孔子已经七十多岁,应是风烛残年,鲁哀公与季康子这样身居高位的人,关心的当然应该是孔子的学术谁能传承的问题,绝不是关心孔子弟子中谁爱好学习的问题。再如,“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在”,“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中的“知”与“愚”,闫合作所解都不是我们传统理解的意思。

  改变句意,就是对一个句子进行新理解,使其本义被淹没。如“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本义为“学识好就是做官,官做得好就是有学识”。学识和做官都是为民造福,没有优劣贵贱主次之分。若将此句理解为“学习好就去做官,官做好就去学习”,就变成“官本位”思想了。至于“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理解就更多了,闫合作认为这章体现了孔子的择婿观:“把女儿嫁与小人是最难教养了”,这种看法更是新鲜了。

  闫合作通过反用这四种方法重新解读《论语》章节的例子,在《论语说》中可谓比比皆是,于是就有了用孔子四学文、行、忠、信结构重新编排《论语》章节的《论语说》。

  闫合作:焦作知言文化传媒公司知言大讲堂讲师,《论语说》一书作者。

  王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员,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共河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省直机关工委书记,河南省人大代表,党的十八大代表。本文是《论语说》重印本序言节选。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