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总管真名叫杨福魁。村里人不管谁家办红白事,都让他负责安排和指挥,久而久之,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喜欢喊他杨总管。他家是标准的“一头沉”。他年轻时外出工作,妻子带着孩子和婆婆在家种地,退休以后才回村里和家人团聚。
杨总管写得一手好字。每年春节,一条街上的春联几乎都是他写。刚退休时,人们办事时只是让他写写对联、记记账什么的。随着他的才能展示,渐渐地大家才把他“晋升”为总管。
刚退休回家那年,他为一户人家帮忙操办丧事,出殡时看见花圈较多,扛起一个大的就走。好多人都说:拿花圈是孝子贤孙们做的事,他怎么啥事都干啊?为此,老伴和孩子们几天都不和他说话。
杨总管做事总喜欢为别人着想,也不管家人怎么议论。他的处事风格还常常惹出一些麻烦来。
一般人家办事的前一两天叫主要帮忙的人议事,都会留大家吃顿饭。他不,议完事就走,拉也拉不住。他嗜烟如命,平时谁让烟他都抽。但为人办事时不一样,只抽发给他的一盒份子烟,抽完了就抽自己口袋里的。即使替主家兼顾管理烟酒他也不搞“近水楼台”。他不占便宜,也不许别人乱来。人越多事越忙他越认真,就是主家近亲属想在他那里拿点烟糖什么的也不行。
农村办事还有一条不成文的常律,某道比较好的菜按桌数分配好以后常会“多”剩一些“锅底”。那些在大厨跟前帮助烧火、洗碗的妇女会盛一碗端回家给不能到“席”的家人吃。杨总管看见了总会毫不犹豫地制止。
一次,村里一户人家娶媳妇,邻居一个刚过门不久的新媳妇在灶前帮忙,她抽空盛了一碗汆丸汤,想端回家给婆婆吃。还没有走出主家大门正好被杨总管碰见,他当即大声说:“大家都往自家端一碗,这席还咋办?”那媳妇羞得满脸通红,放下饭碗哭着跑回了家。那媳妇的丈夫也在帮忙“执盘”,知道这事以后冲过去要找他“算账”。幸亏大家你拉我挡地拦开。那媳妇的公婆和杨总管家的关系还挺好,但人家婆婆还是气得找过来当众骂他:“你个老东西,你对我这老脸皮厚的咋说都行,你不知道孩子脸皮薄?”不管人家怎么骂,他也不接腔,该忙啥还忙啥。办事的主家赶忙又叫炒两个好菜,掂一兜馍亲自给那新媳妇送过去,连哄带劝才平息了风波。
几个月后,那媳妇生孩子办“满月”。小两口点名叫杨总管来为他们家“总管”。
杨总管平时就经常在村里义务扫地,谁家要是娶媳妇,他更是一连几天都把大街扫得干干净净。有人打趣地说:“真是比他自己家办事还要忙。”更多的人都会说:“要不怎么会叫杨总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