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树勋
30多人不要一分钱报酬,每天顶着山风露天作业,吃住在山上,两个月时间开挖土石方数百万立方米,节省费用200多万元,修通了6公里山路,让埋藏在大山深处的旅游资源造福山民。他们就是中站区龙翔街道机关干部工人和赵庄村的干部群众。
4月29日下午,记者驱车来到中站区龙翔街道一个叫高窑河的小山村。坐落在两山之间、只有十几户人家的这个小村庄是该街道赵庄村的一个自然村。中站区的北部山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从前山到后山的交通不便,目前只有一条从许河村到北业村的道路,且绵延曲折,被称为“九盘十八弯”。开辟另一条距离短且便捷的进山道路已成为开发此处旅游资源的当务之急。
去年12月31日,这里突然来了一支30多人的施工队伍,打破了山村的宁静,也招来了一些置疑。
“几十年说修都没有修的路,你们能修成?”
“修路不要一分钱报酬,干的都是义务工,每天还要支个大锅,吃住在山上,他们图个啥?”
疑惑丝毫没有影响这群人修路的意志和决心。他们的领头人是中站区龙翔街道党工委书记周战营,每天吃住在山上的现场指挥是赵庄村党支部书记刘理军。
一听说修路,赵庄村的村民马上来了精神,不等村两委会动员,在外打工的郜胜光、郜栓柱等人就主动放弃挣钱机会赶回来参战;在外办厂的许保良无限期宣布关厂,带着几名年轻精壮的工人加入了义务修路大军。该街道的班子成员更是身先士卒,人人请战,每天和赵庄村的30多名劳力轮流吃住在山上。
当时正值数九寒天,天寒地冻,每修一米8到10米宽的山路就要开挖土石方20多立方米。他们像蚂蚁搬家一样,从山下开挖道路到山顶,整整用了一个月,直到腊月二十八,总算把一公里多的上山路修好。
大年初七,修路大军就驻扎到了山顶,吃住在山上,每天迎着刺骨寒风,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许多人一连十几天没有下过山回趟家。刘理军有胃溃疡,需要住院输液,他推辞了;李保证有脉管炎,寒冷中的两条腿有时不听使唤,经常是挖着挖着一屁股坐在地上疼得站不起来……就这样,4公里长的山顶道路经过20天开挖,与先前山下到山顶的山路连接了起来。
此时,他们遇到了一个叫“老虎嘴”的地方,要把如同一个足球场大的“老虎嘴”削平,可以想象工程量有多大。修路队人员每天腰上绑着绳索,一头固定在树上,穿梭在“老虎嘴”里,许多人身上被石头摩擦得青一块紫一块,十天后,他们生生把“老虎嘴”磨平了。
今年3月中旬,30多人的修路队伍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打通了高窑河到北业的道路。开工时没有举行仪式,竣工时也没有举行任何仪式,而当这支修路队伍从北业沿着自己修好的山路走回来的时候,赵庄村几百名老少爷们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夹道迎接他们心中的英雄。
高窑河村村民刘喜梅含着眼泪告诉记者:“他们每个人都是灰头土脸,根本认不出谁是谁,可他们都是积德行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