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伟涛
本报通讯员 周淑芳 任艳丽
“运营转型只有依靠员工、发动员工,才能把希望变成现实。”日前,在中铝中州分公司的第一次优秀案例分享会上,总经理曾庆猛如是而言。
曾庆猛所说的运营转型,是指中铝中州分公司主动找差距、改进管理,从运营系统角度实现转型、降本增效的一项重要举措。而中州分公司锅炉车间在此方面,可谓成绩喜人:一季度,中州分公司热电厂转型前后锅炉吨蒸汽煤耗降低8%,油耗降低80%,吨蒸汽电耗降低7%,实现转型效益814万元。
转变观念——
让员工从自身做起
“生产这么忙,搞这些形式有用吗?哪能计算一下就能把生产成本降下来?”当“运营转型”这个词刚“落户”中铝中州分公司时,有着丰富操作经验的锅炉车间甲班班长聂伟峰心存疑惑。
其实,心存疑惑的又何止聂伟峰一个。尤其是在数据收集阶段,很多人认为运营转型就是一种走形式。
作为第一批运营转型试点的锅炉车间,通过诊断生产指标改善潜力巨大:煤耗可以从146公斤/吨降至135公斤/吨,油耗可以从50吨/月降至33.8吨/月……当一项项转型目标出笼后,第一批参与运营转型的锅炉车间大学生毛保瑞,根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改变首先从自身做起。锅炉车间让员工参与诊断报告和TIPS(工作推进)计划的制定,并让参与制定的员工做项目负责人,增强计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有员工试探着提出,可以把锅炉给水温度从150℃提高到180℃,把4#、5#炉操作室作为“小调度台”来节约能源,其建议受到高度肯定,并付诸实施,效果明显。
事实终胜于雄辩。员工们渐渐认识到,只要转变观念,转型机会就在身边,关键是能否抓到手中。
实现速赢——
让员工初尝甜头
要将诊断的潜力变成实实在在的效益,必须迅速行动。诊断工作一结束,中铝中州分公司迅速确定了十个速赢项目。
一个月内,锅炉车间排污率由3.2%降到1.36%,十周累计效益45.26万元;三台高压给水泵供四台高压锅炉运营模式项目,无须任何改造方案,仅减少电能浪费,每年可增效益500万元以上……
“诊断一批、实施一批、固化一批,全面提高精益管理水平。”曾庆猛坦言,速赢项目的确立和实施效果,为运营转型全面推广打了一剂“强心针”。
与此同时,锅炉车间通过绩效考核兑现指标优化奖,创办《锅炉简报》,让运营转型中的先进事迹、业绩达人榜上有名;发现员工“亮点”,就在晨会、安全会、业绩对话会上进行表扬……当接过公司发的大红包时,锅炉车间“业绩达人”李奇兴奋地说:“亲身经历‘项目’诊断和亲手操作创造价值,更增加了我们的自信心和进一步改进的欲望。”
四个运行班组主动向车间申请,探索四台高压炉的最经济运行模式,使各项指标不断优化。
业绩沟通——
让员工找到自信
为让员工自己说出业绩指标的完成情况和生产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进而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锅炉车间改变了过去的开会方式。
“记得第一次业绩对话会,大家都不敢发言,担心车间会指责、埋怨和批评……在领导的多次鼓励下,我们才放下思想包袱。”丙班班长李宝山对此记忆犹新。
一次次的业绩对话会,不仅分享了班长、司炉工主操丰富的操作经验、窍门,同时展示了员工的“亮点”。锅炉油耗是最能体现设备运行状况、指标优劣和员工责任心的指标,以前锅炉负荷低或启停风机时,为保证不出安全事故,司炉工要通过投油稳燃,转型后由于成本意识增强,油耗由原来的每月50吨降至6.46吨。
如今,锅炉车间的员工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业绩看板,看自己的指标有无异常,看与兄弟班组的指标有无差距。
由“舒服着干”到“经济着干”,由“先算后干”到“边算边干”。运营转型科学的理念正在锅炉车间乃至中铝中州分公司的每一个岗位上精彩上演。
经验共享——
让员工分享成果
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仍然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经验,我也有一种经验,彼此交换后每个人将有至少两种思想。这个著名的“苹果理论”,说的是经验共享的最大化效应。
在开展运营转型工作中,中铝中州分公司搭建分享“舞台”,让员工展示自己的“业绩”“亮点”和“绝活”。2月27日,聂伟峰作为锅炉车间运行班运营转型最佳案例的代表,面对公司200多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分享自己的成果。他说,在锅炉车间,将问题解决和经验分享结为一体的形式已经成为工作的习惯。
截至目前,锅炉车间针对指标简化已经两度改进锅炉KPI指标,由12项精简至3项。锅炉车间主任王军坡说:“员工只要合理提出问题,车间立即考虑解决。”
“展板就是我们分享业绩的舞台,怎么好用,就怎么改,目的就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曾庆猛在一次现场观摩时说。同时,锅炉车间运营转型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运营转型没有旁观者,只有落伍者。只要让所有参与者都成为转型的受益者,转型就能充满活力,创造效益。
也许,这正是转型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