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电视荧屏的娱乐档颇不宁静。
其一,由湖南卫视推出的大陆首个歌手对决节目《我是歌手》虽暂时落幕,却“曲终人未散”,不仅在台湾刮起一阵歌手旋风,更引发岛内文化界、新闻界一股反思热潮;其二,由浙江卫视《中国星跳跃》和江苏卫视《星跳水立方》两档“明星真人跳水秀”节目,在备受关注之余,更是饱受争议。
且不论《我是歌手》这档大成本制作的娱乐节目,带给了观众多少的震撼,如何挑战着业界人士的习惯思维。该档节目,也因有齐秦、辛晓琪、彭佳慧、林志炫、杨宗纬等台湾知名歌手参赛,引起岛内媒体高度关注。如此结果,本是理所当然,但是之后的发展,却令人深思。《我是歌手》在台湾爆红后,媒体纷纷指出,这一文艺界“台湾开花、大陆结果”的现象,凸显了岛内电视、流行音乐产业的生存困境,值得社会反思。著名作家龙应台更如是感慨,“在30年后,在创意的这端,台湾是否还是最充沛的源泉,这是我们要很严肃面对的问题。”
如此的反思,充满正能量。
而花开两朵,再表一枝。另外两档明星真人跳水的娱乐节目,因“明星跳水”这一关键词未播先红。但之后的发展,却是状况频出——“夹紧”一词捆绑宅男女神周韦彤引爆话题,成为网络热议焦点;参赛明星释小龙的一名随行人员不慎意外溺水身亡,更为此前节目的安全性和专业性受到质疑。
明星跳水真人秀到底是“力图用突破自我的励志一面传递正能量”,还是又沦为了一个赤裸裸的“名利跳台”?本来,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各种形形色色的娱乐节目,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丰富着你我的业余生活,本也无可厚非。但因其广泛的传播性,究竟其传递着怎样的一种价值和导向,就显得很重要。
如果一档娱乐节目以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招徕观众眼球为最大诉求,那么,即使该“眼球经济”规模不小,“利润”唾手可得,也不应得到“出生证”。毕竟,这种打着“娱乐无罪”旗号,披着“励志文化”外衣,却有着“眼球经济”内核的文化载体,其背后的危害更为深远。因为“眼球经济”的另一面就是“看客经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必然导致社会责任感的淡漠、整个社会走向空虚和浮躁。
话说回来,即使真的“娱乐无罪”,也不能让文化“跳水”!因为,隐藏在“娱乐无罪”旗角下的危害,如同“温水煮青蛙”,若任其泛滥,就会让人们在一笑之中渐渐丧失警惕,对于危害视而不见。更可怕的是,众多对事物分辨能力不足的年轻人,长期沉溺于此,他们逐渐缺失的社会责任感和日趋扭曲的价值观,何以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