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孙立坤在市委十届六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加快城市转型,突出多中心、组合式、紧凑型、复合型理念,建设宜居宜业特大城市的目标,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焦作特色的城市转型发展道路。”孙书记的讲话,不仅为焦作城市转型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奋斗目标,而且也对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提出了新要求、新希望。住建系统广大职工倍感压力巨大,决心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勇争一流的胆识和气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不辱使命,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城市转型目标,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加速推进焦作城镇化进程,努力建设更具活力的新型城市,为焦作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作出更大的贡献。
城乡建设成就辉煌,城市发展成效显著
焦作因煤而兴,但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步枯竭,市委、市政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园林绿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山水旅游开发,初步使焦作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转变。
特别是近五年来,着重从改善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每年把城建重点工程列为民生工程,在河道治理、道路维修、路灯改造、供水、燃气、集中供热、旧城综合开发改造等方面加大投入,为城市经济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人民群众的宜居舒适度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城乡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突出表现在:市政基础设施总量大幅度增长,中心城区道路长度达到429公里,建成区路网密度为4.23公里/平方公里,路灯21167盏,市民出行日益方便;城市供水能力持续增长,供水能力已达57.3万立方米/日,供水管道长度为951公里,建成区用水普及率为99.8%,水质合格率达99.9%;城市燃气普及率显著提高,城区供气总量达1.9亿立方米,用气人口为69.7万人,建成区用气普及率达91.15%;城市集中供热面积不断增加,供热面积达780万平方米,管网总长度为83公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显著增强,中心城区排水管道长度为789公里,去年污水排放量为20.1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为85.9%;河道治理成效显著,投资8600多万元,对纵贯城区的瓮涧河、群英河、普济河和黑河进行了美化治理,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区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1.6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9平方米;县乡村建设事业全面提速,各县市先后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部分县市城区用上了清洁的天然气;全市小城镇市政道路硬化率在90%以上,小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33.6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在90%以上,农村人均住宅面积达33.1平方米,村容镇貌明显改观。
城市的发展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建设事业长足进步,为焦作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抢抓城市发展机遇,明确城市转型思路
城乡建设的实质是为经济社会构建发展载体,为城乡居民创造生活空间。今后3年是我市加快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攻坚阶段,城乡建设事业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被国家省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优惠政策和指导意见。二是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机遇。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焦作市作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必将得到更多政策支持。三是城市转型发展的机遇。我市作为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已经步入转型发展的轨道,各项建设将持续得到国家的资金支持。四是建设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的机遇。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有大的投资,国家投资继续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市交通等民生项目倾斜,这些都对城乡建设投资增长形成有力支撑。五是大型项目建设带来的机遇。焦郑城际铁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产业集聚区建设、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项目的实施,必然会拉动建筑业、房地产业、新型建材业以及市政公用行业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面对机遇,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化困难为动力,化机遇为优势,牢牢把握市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四个一切”(即一切有利于焦作的机遇都要抓住,一切有利于焦作发展的举措都应该支持,一切有利于焦作发展的劳动价值都应该承认,一切为焦作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士都应该受到尊重),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凝心聚力谋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完善城市转型的要求,强力实施中心城市三年大提升行动,加快发展城市组团,积极推进中心镇建设,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向宜居宜业特大城市转型。2013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3%。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推动城市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化的宜居城市;推动社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加快城乡建设步伐,促进焦作转型提升
根据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结合焦作实际,今后三年的城乡建设工作就是要按照“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的总要求,围绕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狠抓城市转型发展。突出多中心、组合式、紧凑型、复合型城市理念,积极构建“核心城市—城市组团—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城乡架构,建成宜居宜业特大城市。强力推进十大建设,打造城市建设新亮点,强力提升城市承载力,加快推进城市组团发展,积极推进中心镇建设,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要以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为目标,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步把焦作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促进焦作市向现代城市转型发展,提升焦作的凝聚力、辐射力、带动力。一是科学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坚持从焦作市情实际出发,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扩大中心城市发展规模,以新区建设为重点,突出中心城市发展地位,加快沁阳、孟州、武陟、温县组团建设,稳妥发展小城镇,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初步形成核心城市、城市组团、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相互衔接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二是加快焦作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强力实施中心城市三年大提升行动,提升城市承载辐射能力,提升老城区,发展新城区。加快推进焦修博一体化进程,拉大城市发展框架,加速与省会郑州的全方位对接。加快焦作新区发展建设,按照产业支撑、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功能完善、生态良好五位一体的要求,逐步将新区打造成焦作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大力发展中心城市,推动中心城市规模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产业做强,将焦作建成辐射豫西北、晋东南的区域中心城市。三是加快中心城区路网建设。按照完善路网结构、优化城市交通的原则,全面推进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环城快速通道系统和城市主、次干道系统建设,打通一批断头路、丁字路、错口路,形成城市良性交通循环,建设高效快捷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实施郑焦城际铁路工程、迎宾路向南延伸工程,加快我市与省会郑州的连接步伐,提升焦作在中原城市群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实施人民路、丰收路、待王路、建设路、新园路、世纪路等道路延伸工程,积极推进焦作中心城区与修武、博爱、武陟在空间上的对接与融合。通过实施果园路、东苑路、工字路、和平街、新华街等道路工程,方便主、次干道和社区的连接,形成完善的城区路网体系。四是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府城水厂,实施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加快排水工程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污水处理厂搬迁改造,实施南水北调城区段排水改造工程、市第二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加快城市燃气建设,建设天然气利用工程二期项目,完成老城区燃气管网改造项目。加快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开工建设万方电厂供热管网工程,扩大城市供热能力,增加供热覆盖区域。五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按照打造“核心城市—城市组团—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城乡架构,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以中心城区建设为依托,积极推进城市供水、燃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向周边镇、村延伸,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重点建设谷旦、赵堡、西万、谢旗营等20个中心镇,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城镇规模,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和农民就近就业,形成统筹城乡发展重要节点。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认真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按照国家和省政府有关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要求,建立县、乡、村三级责任体系,抓好督促检查工作,确保完成年度危房改造任务。 (作者系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