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5日,“文化沁阳·覃怀书声”公益论坛第三期在市新华书店举行。我市文化名人杨寿远作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专题讲座。现将本期论坛的授课内容加以摘编,以飨读者。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贵人相助,贵人相助也要自己去悟,自己去悟还须读书。
何谓“读万卷书”
我们常说“读书破万卷”。那么“万卷”具体是一个什么概念?古之一卷约合两册线装书,约12000字,万卷约1.2亿字。若每天读6000字,两天读一卷,一年可读180卷,约55年才能读完。
“读书破万卷”是在生命进程中,通过学习来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登临更高的境界。“破万卷”的“破”不是真的读破,与破损无关。欧阳修新读之书皆若新收(买),并不妨碍其满腹锦绣,卓然大家。“破”有用功刻苦耗神费心之意,浮光掠影,漫不经心,走马观花,均与“破”无缘。“韦编三绝”是盛赞孔子读《易》时的勤奋精神,随着书简的破损,书中的精义妙言也统统涵纳于胸。“破”也有不拘一格博览群书之意,凡中外大师巨擘无不学贯中西、淹古通今。食不厌精难免弱不禁风,唯有吃五谷杂粮,不忌粗疏野菜,咽得麻辣醋酸,方能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兼谙百科且术有专攻。此外,读书要学会融入和跳出灵活掌握,系统和博览互为交织,质疑和悟道相得益彰。
何谓“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之“行”应谓走,万里路非实指,谓之远也。学习离开了实践,半点实际意义也没有。行万里路是丰富阅历,是扩充见闻、视野和精神空间的方式,是勘误书本知识的途径。行万里路让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把经验性的实践转化为理性的实践,把常规性的实践转化为创造性的实践,把低效性的实践转化为高效性的实践;行万里路让我们不读死书,让知识接地气,理论符合实际,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上有深度,实践上有广度,进而做到领导方略上有精度,从而不断开创各项事业的新局面。
司马迁20岁离开长安,走遍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众多历史人物逸闻轶事及地方风俗习惯,经济生活。35岁那年,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深入了解那里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最终完成了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李时珍写《本草纲目》,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深入实际进行调查,历30年写成了“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这些巨著都是“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完美结晶。
我们要有“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清醒认识,有“读书破万卷”的坚定决心,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毅力,有“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勉,有“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顽强,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定能取得可喜的成绩。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步入仕途、为提供思路、为寻求知识、为寻求技能、为颐养性情?树立什么样的读书目标,就可能做出什么样的业绩。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国的革命与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积极向上、崇高为民的读书目标是促成各项事业长足发展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