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树勋
本报通讯员 许来伟
这里年主营业务收入125亿多元,创造5.54亿元税收,税收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4.4%,从业人员人均创税3.56万元;
这里的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82.32%,主导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2.28%,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5.14%,主营业务收入增幅为全市第一;
这里的化工循环产业最近被中国环境协会组织的中科院院士评估为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该产业集聚区也是我市第一家通过省安全环境评估的产业集聚区……
在焦作西部产业集聚区,数量到质量的静悄悄之变正成为其主旋律。
质变中的工业集聚:好中求快
焦作西部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9.86平方公里,发展区11.14平方公里。区域范围东起郑焦晋高速公路,西至大石河,南起丰收路,北至浅山区。截至目前,集聚区建成区面积10.14平方公里,比2009年的5.94平方公里增长70.7%,而且全部为山前贫瘠土地和丘陵区,多为荒废土地。“太行山下崛起工业城”,彰显着它的豪迈之气。
从经济总量来看,2012年,焦作西部产业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5.14亿元,比2009年的47.02亿元增长166.1%;税收收入5.54亿元,比2009年的2.84亿元增长95.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09亿元,比2009年的24.04亿元增长29.3%;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家,比2009年的12家增长66.7%;规模以上企业总投资105.15亿元,比2009年的43.0亿元增长144.5%;从业人数11588人,比2009年的7567人增长53.1%。亿元以上投资项目2009年为10个,2012年为15个,所占投资项目比重由2009年的75.6%上升到94.2%。
该产业集聚区的经济总量中,所有增幅均居全市产业集聚区前三位。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全市第一,今年第一季度增幅依然最快。
从经济结构与效益的角度进行分析,用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评估体系的五项指标来看,其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82.32%,主导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72.28%,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5.14%,税收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4.4%,从业人员人均税收收入3.56万元。五项指标均居我市产业集聚区前列,前三项指标为第二、第三位次,后两项指标均为第一。
质变中的创新驱动:高端制胜
记者近日通过阅读中站区去年投资数百万元、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编制的《焦作市化工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渐渐明白了中站区近年来“静悄悄”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内涵,而这也是焦作西部产业集聚区产业创新的最大亮点。
以钛为主线:“富钛料—钛白粉—涂料”;以氟为主线:“冰晶石—无水氟化氢—无水氟化铝—氟化锂—六氟磷酸锂”;以锂为主线:“六氟磷酸锂—锂离子电池”;以硅为主线:一种是“冰晶石—白炭黑(二氧化硅)—光伏电池”,一种是“离子膜烧碱—三氯氢硅—高纯氯硅烷—多晶硅——气相白炭黑——有机硅——硅橡胶”,一种是“三氯氢硅—多晶硅、单晶硅、单(多)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组件”……高端化的化工产业链循环发展,让这里成为焦作最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化工园区。去年年底,该集聚区现代化工产业集群企业达39家,实现销售收入52.17亿元,占集聚区总营业收入的41.7%。去年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东方海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河南大学共建石墨化学工程技术中心,当年就获得国家7项专利,其碳化器、石墨冷却器、石墨换热器三项技术近日也获得国家专利。而这,仅仅是该产业集聚区企业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
这里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无机氟化工领军企业,有中国化工企业500强中的钛白产业龙头。目前,该产业集聚区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专利总量为300多个,其中5家企业主持或参与制定(修订)国家、行业标准69项,获得专利、制定国家标准数量居全市产业集聚区前列。高端化的科技创新,让这里的企业始终站在行业前锋,创新发展。中站区继1999年以来,第六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
质变中的资本集聚:磁场效应
去年6月,全市上市工作经验交流会在中站区召开。该会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总结该区企业上市的成功经验。目前,该集聚区拥有5家上市公司、5家股权交易公司,成为我市产业集聚区上市企业之最。其中佰利联在深圳上市当日,成为我省上市公司中当天融资最多、股票价最高、关注度最高的化工企业,而这也是继多氟多、风神轮胎、龙星化工、武钢之后的第五家上市公司。目前,淼雨饮品、鑫诚耐火、东方海纳、维纳精细陶瓷4家企业被列入全市上市预备队企业;其中,淼雨饮品、鑫诚耐火、东方海纳被列入省级上市企业预备队。
上市企业多也为该产业集聚区提高资本市场融资水平提供了保障。上海农天资本、上海港航等投融资机构与新气源、东方海纳等进行对接,投资合作;多氟多成功发行公司债券2亿元;集聚区先后通过BT、BOT方式融资1.1亿元。去年,全区资本市场融资额达4.13亿元,完成资本市场融资目标的189.45%,增幅全市第一。
同时,该集聚区还创新融资模式和平台,去年成功举办银政企合作签约仪式,到位资金18亿元;构建了以焦作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焦作市中财投资有限公司、河南中信金誉担保有限公司和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为主要依托的集聚区投融资平台;探索BT、BOT建设模式。目前,该集聚区成为我市各集聚区中上市企业数量、募集资金额均居全市首位的集聚区,中站区也获得省优秀金融生态区称号,形成资本的“磁场效应”。
质变中的基础设施:体系完善
焦作西部产业集聚区按照“科学规划、基础先行、完善功能、产城互融”的原则,集中财力,分步实施,突出抓好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近1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道路总长49.25公里,初步形成了“六纵十一横”的道路框架体系;共建多层标准化厂房15栋(2009年底共建成14栋17.02万平方米、2012年底共建成15栋18.52万平方米);建成变电站6座,改造归并了电力电网40余公里,敷设供水、供热管网60余公里,污水处理厂即将投入运行,通信、燃气等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综合服务中心、物流中心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正在建设,集聚区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其中,水、电、热多由该集聚区内企业进行相互利用,自我循环,绿色发展。就投资额度而言,该集聚区去年投资为历年来之最,投资增幅名列全市各产业集聚区之首,从而形成了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记者在中站区污水处理厂看到,该厂选址在该产业集聚区的东南方位,具体位于郑焦晋高速公路东,中南路西,人民路南,新月铁路上下行线之间,占地面积131.5亩。总体规模为日处理污水能力10万吨,其中一期建设规模为日处理污水2.5万吨,总投资约6760万元。根据进水水质条件和出水水质要求,工艺采用目前国内比较先进的生化加深度处理工艺,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主要接纳市工业产业集聚区(西部工业园)的工业废水和中站区城区的生活污水,目前正式转入商业运营。
质变中的产城融合:幸福感强
焦作西部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涉及中站区许衡、府城2个街道9个行政村,共8000余户、4万余人。中站区按照每人28平方米安置价和10平方米成本价的安置标准,综合考虑人口自然增长、户籍流动、独生子女政策等因素,共需要建设安置房约170万平方米。而这,也成为该产业集聚区的最大亮点:通过搬迁让居民住上好房子。
2005年以来,该集聚区累计收储征用土地1万亩,建成安置房2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的和顺小区和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的和美小区一期),安置搬迁群众1700余户、7000余人;在建安置房46万平方米(和美小区二期),投入使用后可安置搬迁群众1.1万余人。目前,该集聚区已经全面开工建设安置小区,启动实施整村搬迁安置,计划2~3年内完成安置小区建设,3~5年内完成村庄搬迁安置工作。目前,农村向城镇转移建成安置房21.3万平方米,搬迁安置群众7000余人。
焦作西部产业集聚区积极协调、引导入驻企业招收失地农民,中站区人社局也积极配合做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工作。去年累计组织培训30余期,涉及后勤管理、工程技术、操作工人、市场营销等七大类43个工种,培训失地农民2000余人;成功安置失地农民就业2500余人,安置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