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参考·悦读 上一版3
未来谁耕田
青年课堂
幸福是可以修炼的
作业之恨
“最难就业年”该如何破解
闲花淡淡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5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未来谁耕田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土地流转、家庭农场、资本下乡……诸如这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关键词,在改革开放35年之后,再次把农民推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且不论这一政策背后,究竟是尝试突破“未来谁耕田”的粮食安全困境,还是第一产业“规模出效益”的本能冲动。因为对于我这个最终从农门走向城市的游子而言,这种困境和冲动,会不时拨动我心底的那根神经,去思索这一变革将对我世俗生命源头的乡村,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

  其实,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其文明形态曾长期以“农耕文明”存活于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华夏文明的漫长历程看成线性的发展,并以公元纪年为轴对折时空,那么与处于21世纪的我们迎面走来的,将是开创了此后中华民族3000多年光辉灿烂文明历史的夏启。而诞生于这一时代的伟大历法夏历沿用至今,即为佐证。这一又称为农历的历法,不仅以月之盈亏为依据,分出了年、季、月,还以日之起落为参照,制定出了指导农耕的二十四节气,其初始意义的农事功能可谓与生俱来。

  然而今天,随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大多长久地与自然、农事相忘却,甚至于众多生于乡村、长于乡村的年轻人亦为了生计与梦想,背井离乡,进城务工时,“未来谁耕田”真的成了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在这背后,不仅是一个活生生的生活现实,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文化危机。

  一方面,是“数不过三代”都是农民后代的年轻群体,在逐步涌向城市之后,不是“偶谈相知已不在,路遇新妇却不识”,就是把那些远逝的人和事,和着对故乡的想念幻化成了一种模糊的记忆,深深地烙在心底,却又一边任由“虚构的家园,真实的土地,交织着、申辩着、迷失着痛苦的樊篱”,一边又“将它深深隐藏在心底,藏得愈久愈沉重,愈久愈迷离”。

  另一方面,为众多专家学者所鼓响的“城镇化的乡愁”的警鸣,亦是不容忽视。“城市化、城镇化是乡土文明被毁坏的过程。”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院院长李昌平认为,这背后的深刻原因是最近几十年,主流价值观认为农村文明、农业文明是没有价值的、落后的。这样的价值观主导了消灭农村和农民的行为。但起航于农耕文明的中国,岂可因此丢掉根基?

  如此,依着于农耕文明的乡井文化,一旦离开它“生命的土壤”,必将走向消亡。到时,在这些游子心里,回不去又岂止是生命的故乡,还有我们精神的家园。

  当然,经济发展的脚步就此停下,亦不可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业已深度融入全球化分工体系,资金、劳力等要素的流动亦远非人为所能阻挡。 但如果我们光顾着埋头向前,只有打破,没有重建,那么,我们的心灵又将在何处安放?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