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胜
她,只是千千万万被誉为白衣天使的医护工作者中普普通通的一名护理人员。然而,她又像是一株深谷里的幽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吐露着芬芳,透出一种不怨不艾、坚贞高洁的气质。多年来,她成了病友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朋友、亲人。她就是焦煤集团中央医院神经二区护士长王艳兰。
从农村走出来的王艳兰,当初的理想是想当一名教师,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毕业那年,她所填报的志愿书上“同意调剂”这几个字,让命运从此与护士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1988年,王艳兰从新乡市一所护理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焦煤集团中央医院工作。看着头顶庄严的燕尾帽和身上洁白的制服,神圣的使命感在她心中油然而生,也坚定了她今后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奉献终身的信念。临床的护理实践工作,让王艳兰深深懂得只凭学校学到的知识服务病患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她利用业余时间查阅书籍,翻看文献,苦练护理技术,钻研护理业务,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功夫不负有心人,王艳兰从一名新毕业的护士,成长为一名护理专家。12年前,她走上了护士长领导岗位。
从一名普通的护士成长为护士长,王艳兰深深体会到,护理事业要发展,必须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在工作中,她和姐妹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提炼,推出了“四有、五主动”服务,即病人有人引、住院有人迎、检查有人陪、出院有人送;主动介绍、主动沟通、主动宣传、主动答疑、主动宣教。在她的大力倡导下,通过这些服务活动实施,科室的护理服务理念发生了喜人的转变,由被动服务变成了主动服务,真正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从患者住院到出院的每一个环节。
神经二区老年患者多,他们没有手机,不会打电话,王艳兰经常将自己的手机当他们的公用电话来用,帮助他们联系家属,处理事情。由于不少老年人行动不便,她还协调科室,专门为患者配备轮椅、打气管、老花镜、微波炉等物品,并经常帮助这些老年人买饭、缝补衣物等。遇到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王艳兰总不嫌脏、不怕累,给这些患者翻身、擦洗。不少家属见此情景,非常感动,他们常常送一些礼物来表示感谢,但都被王艳兰委婉拒绝了。
对于王艳兰来说,工作的意义绝不是挣钱,而是一种生命的寄托和情感的倾注。每当科室有需要时,她总是随叫随到,有时人员紧缺,她总是挺身而出,不论白天黑夜,不分班内班外,连续工作十多小时。尤其是在2003年非典来袭那年,正值她家新房装修,可是当其得知医院组建发烧病房,严控非典消息后,她停下装修,主动请缨,像战士一般赶赴“战场”。在那吃住都在发热病房的20个日日夜夜里,她忍受被隔离的寂寞,战胜了被非典感染的恐惧,圆满地完成了医院交代的任务。
人们常说,护士是真、善、美的化身。这话一点都不假,作为护士长的她,总是常怀一颗博爱之心。一次,一名患者家境贫困,十几岁的孩子衣服破烂,而且每次吃饭都是馒头就咸菜。见此情景,王艳兰将自己家孩子穿的衣服拿过来,并发动科室其他护士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不仅解决了患者的家庭困难,也改善了孩子的生活。而像这样好事,她不知做了多少次。
有人说,平凡的沙子中蕴含着宝贵的黄金,平凡的泥土会培养出鲜活的生命。王艳兰,这朵圣洁的兰花,二十五年如一日,默默地在护理岗位上践行着南丁格尔“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她用行动抒发着白衣天使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