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胜
在人们的印象中,护士就是每天穿梭在病房之间,重复着输液、打针、送药等一些简单工作的人。其实,护士的工作远不止这些。在焦煤中央医院透析室里,护士们就像战场上的特种兵,时时刻刻守护着患者的生命。
透析室是一个特殊的科室,做透析的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就决定了透析室护士的特殊性。也许有很多人不了解,他们不就是用机器给患者治疗吗?的确,透析室护士精湛的专业技能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还鲜为人知。
在焦煤中央医院透析室,9名护士个个都是高材生,他们的工作技术含量很高,从管路安装到动静脉内瘘穿剌,每一项技术,都必须全面掌握、娴熟操作。
冯志红是该科的护士长,她从其他科室调任该科前,曾在省城一家大医院接受了一年的培训,技术非常全面。在这里,护士们在上岗前都要接受3个月技术培训。
值得一提的是,透析室还有3名“稀缺”的男护士,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有两人是本科毕业。可以看得出,在这里当护士,素质要求非常高。
仅有专业技术还不行,护士们在这里还要时刻绷紧责任这根弦儿,不能有任何差错。从患者上机透析开始,他们就要不停地巡视,因为,有200毫升的血液在病人体外循环,管路上有许多接头和侧孔,在长达4个小时的透析过程中,如果发生漏液、跑针等情况,血液1秒钟就会损失几毫升,后果不堪设想。另外,透析过程中病人也有可能出现低血压等情况,会直接影响病人的心脏功能。相对少见的严重透析器过敏更为凶险,如果处理不当,数分钟即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在透析室,护士们的眼睛一分一秒都不能离开患者,脚步一时一刻都不能停下,防止发生任何险情。
“只要患者的血一分钟没有回到体内,我们的心就一分钟不能放下。”这是透析室护士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于是,不少人戏称透析室护士为“特种兵”:给患者内瘘穿刺时,他们是“精准的狙击手”;患者在机器上治疗时,他们是“一丝不苟的巡逻兵”和“思维敏捷的侦察兵”;处理紧急异常情况时,他们是“身手不凡的消防兵”。
尿毒症一向被人们称为“不死的癌症”,面对着一次次透析及其昂贵的费用,尿毒症患者往往会因为绝望而心情低沉,甚至放弃治疗。面对众多消极的患地,在透析的过程中,护士们总是耐心地开导他们、鼓励他们,帮助他们走出绝望的深渊。
透析室护士们与患者相处的时间远远超出了与家人相聚的时间。在透析室中,护士与患者就像一家人。患者行动不便,护士们就亲自外出为患者买饭;患者身体不舒服,护士们就为患者进行全身按摩……在护士们眼里,这些平凡而琐碎的小事都是他们应该做的,他们从未想过这些早已超出了他们的工作范畴的事情。
为了患者健康生活,冯志红四处协调,成功地举办了首届肾友会,为患者详细地讲解日常饮食起居及内瘘注意事项。见到患者穿刺处有时渗血,冯志红自掏腰包,购买绷带缝制成可调压脉带,按患者需要免费赠送。遇到患者下机身体不适,她还会掏钱买饭送给患者食用。
主管护师王爱莲是位热心人,资格也最老,透析室成立时,她就在这里工作。目前,她已在这里度过了20个春秋。每天早上,她总是第一个到,做好患者上机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患者有什么要求,她总是想着各种办法满足。家里一些用不着的衣物,她总拿来给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患者。
透析室护士姜波、张颖、李疆莉、王护云,工作中总是任劳任怨。为患者缴费、取药、送标本,样样工作都有他们的身影。一些患者上机后经常发生下肢肌肉痉挛,她们都是主动按摩,减轻病人痛苦。一些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她们都会拿出自己买的火腿肠、蛋糕送给患者食用。
王志猛、李正威、王晖,是透析室的男护士。他们不但学历高、理论功底深厚,而且非常开朗,善于与患者沟通。遇到一些躺在平车上或坐轮椅来的患者,他们总是发挥不可代替的作用。
来自中站的老崔,在这里做透析已经六七年,谈及透析室的护士们,他坦言,这里的患者与护士,就像一家人一样。“平时,他们组织旅游、唱歌活动,我都会参加。遇到好吃的食物,我们也会在一起分享。在这里,我们真的就像家人一样融洽。”老崔深有感触地说。
有人说,护士的品格像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患者;护士的心灵像清泉,爱得深沉,爱得透明。焦煤中央医院透析室的护士们在平凡的工作中融入了对患者的浓浓温情,帮患者重拾生活的信心,点燃了生命的火炬。他们用爱心和体贴入微的服务,诠释着“微笑天使”的深刻内涵,诠释着南丁格尔精神,成为护理战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