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晓春 钱大鹏
曾几何时,报刊亭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看似不起眼,却为人们打开了一扇知识的大门。
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纸质书籍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报纸、杂志的销售呈现出萎缩态势。鉴于此,从今年年初开始,市邮政局对报刊亭实施了信息化改造工程,目前,款式新颖的新型报刊亭逐步到位,报刊亭的业务由以往单纯的书报零售逐渐向文化、便民、信息等多元化方向转变。
生意冷热不均 地段是主因
“现在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下午5时以后就没有生意了,晚上都直接关门。”柴老板的语气里透着无奈。当天中午,路上的行人不多,位于某小区门前的这家报刊亭也鲜有人问津。
柴老板过去是某国企的一名工人,下岗后开始经营报刊亭,已经有7年了。不大的门店里,每个角落都被充分利用,里里外外摆满了各类报纸、杂志,还有公用电话、电话卡、游戏点卡等。
柴老板和笔者算了一笔账,现在报纸进价打8折,杂志进价打7.5折。换句话说,卖价1元的报纸,利润只有0.2元;卖价10元的杂志,利润只有2.5元。以前,报纸还可以靠数量优势赚钱,现在随着买报纸的人越来越少,书报这块利润已经少得可怜,有时甚至出现亏损。
而位于某学校门口的报刊亭,情况却有所不同。
“我们一直生意不错,靠的是地段好、人流量大。”老板说,“我们的消费群体主要是附近中学的学生。”由于人流量大,《参考消息》《环球时报》等报纸每天基本上能卖完。而大量的学生群体,也使得文艺类、娱乐类的杂志销量不错。
对此,市邮政局报刊零售公司经理方国利说,报刊亭的选址很重要,地段好,生意才能好。当然,也得根据周围情况决定卖哪类书报,这样可以按需分配,有针对性地进货。比如学校周边,读者的文化层次高一些,就可以多进些有深度、文化性较强的杂志;有些地段,顾客主体是老年人,就可以多卖些新闻报纸。
新型报刊亭 情况有好转
从今年年初开始,市邮政局对报刊亭陆续进行了更新改造。“报刊亭信息化改造的过程,也是其职能向便民服务转化的过程。”方国利说,“新型报刊亭不仅是文化亭,而且是便民亭、信息亭,而便民服务是提升报刊亭服务形象和邮政公共服务综合能力的具体表现。”
目前,市邮政局在给每个报刊亭加办“缴费一站通”业务,届时,每个报刊亭都能提供移动、联通、电信、水务以及缴电费等社会公共服务,而且便民服务范围还可继续扩大。
除了对报刊亭进行改造外,市邮政局还在酝酿一个新的计划,就是新型报刊亭进高校。新型报刊亭进高校,即邮政、学校双方采取合作共建的模式,邮政负责报刊亭设计制作、报纸杂志的供应和配送、便民业务提供及报刊亭管理等,学校负责安排报刊亭经营服务人员、网络、电线的接入、现场管理等,双方共同为学校师生提供便利,推进文化校园建设。
据方国利介绍,新型报刊亭进高校,架起了邮政与高校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桥梁,通过发挥报刊亭平台优势,传播校园信息。高校新型报刊亭作为一个校园宣传文化的新阵地、新平台,亭内可以提供便捷的服务,亭身、LED屏幕可以宣传校园活动、社团活动等,发挥新型报刊亭校园思想宣传新阵地的作用。
“只要积极探索求新求变的转型之路,把报刊亭做成真正的便民亭,未来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方国利说。
公益撞上赢利 平衡是关键
报刊亭作为一种公益性的文化产业附属设施,极大地方便和服务了群众的生活。如何让报刊亭在承担公益责任的同时,尽可能地让经营户赚钱,是一个值得认真思索的问题。
现在,邮政报刊亭除了出售报纸杂志,还增设了代缴水电费、话费充值、电动车充电等多项业务,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的同时,报刊亭经营户也确实从中赚到了钱。
公益和赢利,其实并不是对立的。方国利说,尤其是新型报刊亭改造完成后,服务领域拓展了,赢利渠道也拓宽了,这本身就意味着公益和赢利的双赢。而且,报刊亭的经营户大多为下岗工人,报刊亭存在本身就促进了再就业。
不过,也有一些业内人士指出,报刊亭向便民利民方向倾斜,是否会本末倒置,最后反而造成报刊亭文化功能的丧失。对此,方国利说,报刊亭除了接受邮政部门的监管外,还需要符合城管部门、文化部门、工商部门等多个监管部门的执法要求。所以,报刊亭的经营不可能随心所欲,在市场化的条件下,背后依然会有相关管理部门对报刊亭的公益性和赢利性作出调整。
时代在变,报刊亭会跟着变。相信总有一天,报刊亭会再次成为我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