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树勋
早就听说新区文苑街道各村都活跃着一支“三老”调解员队伍,近日,记者前往该街道一探究竟。
据悉,该街道的“三老”包括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目前有100多名“三老”调解员活跃在该街道各村。
在芦堡村,听说记者来采访“三老”调解员,几个村民就主动给记者讲起了“三老”调解员的故事。“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三老’调解员。无论是家庭矛盾,还是邻里纠纷,都会有‘三老’调解员及时‘灭火’。”村民王文中说。
“他们通过辛勤工作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道’的目标,成为俺村和谐稳定的‘稳压器’。”该村一位姓申的村干部说。
据介绍,该村针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婆媳不和、儿女不孝、两口子闹矛盾等问题,从2008年开始逐步探索“早介入、零距离、快速度”化解矛盾纠纷新途径,聘请德高望重、有调解能力、热衷处理矛盾纠纷的老党员、老干部和老教师担任义务调解员,组成了“三老”义务调解员队伍。由于“三老”调解员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文化水平,懂政策、会劝说、有威望,加之生活在当地,熟悉村情民情,了解矛盾双方情况,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能够在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调解成功率非常高。
“三老”除了担当矛盾调解员,还发挥法制宣传员和维稳信息员的作用,积极向群众宣传政策法律,为群众解疑释惑;及时收集群众的诉求、意见、建议,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如今,这些活跃在农家小院、田间地头的“三老”调解员越来越受到村民的欢迎。村民们高兴地说:“‘三老’调解员调解的是纠纷,理顺的是民心。”
张宽禄是“三老”调解员之一,他自己也记不清楚调解了多少“鸡毛蒜皮”的纠纷。“去年农历正月初四的晚上,村里一户人家吵架,我就去调解。”他回忆说,“原来是母子俩闹矛盾,母亲说儿子不赡养她,儿子说母亲太挑理。我就苦口婆心地劝,等两个小时后母子俩和好,我的腿脚已经冻麻木了。”
“基层调解员必须有好脾气,好听难听的话、有理无理的话都要听,总之要站在公平的立场上处理问题。既然群众信任你,你就要为群众的利益奔波。”张宽禄说。
如今,芦堡村“三老”调解委员会的经验正在文苑街道推广。针对干扰项目施工、私搭乱建等新出现的问题,“三老”调解员也发挥了“消防员”的作用。
记者日前在投资10亿元的市重点项目——龙源电力建设工地采访,这里的项目负责人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该项目施工前,文苑街道和屯、秦屯两个村的“三老”调解员就在街道和村委会的支持下,与施工方约法三章,共同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目前,该项目施工顺利,工期较计划有所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