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新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田歌农场丰收记
焦作净影——书写太行传奇
“未来之星”夏令营:梦想的集散地
改作风,发展才有正能量
以优良作风保障“十大建设”
抓落实 看新区
“食品安全宣传月”启动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6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田歌农场丰收记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原文钊

  本报通讯员 张俊杰 郑腾啸

  6月15日,武陟县稻区麦收工作全部结束,我市首家家庭农场——田歌家庭农场今年刚刚成立,就获得了丰收。

  该家庭农场农场主王福军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了家庭农场这个新概念,俺第一年尝试就获得了丰收,农场的500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了450公斤。国家政策好,农民收入高!”

  王福军的成功并非巧合。几年前,他的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已经声名远扬,他也由此成为了武陟县乔庙乡马宣寨村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今年3月26日,他积极响应中央一号文件,成立了我市首家家庭农场。

  “田歌家庭农场,注册资金500万元,主要从事水稻、小麦、蔬菜的种植与销售。”王福军说,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座具有田园风格家庭农场的农场主。

  “俺村的土地已经基本流转完了,成立家庭农场的500亩土地是从临近的获嘉县职王村流转的,主要种植小麦和水稻。这种连片种植的好处就是,大型机械可以在田地里大面积高效作业。”王福军向记者介绍道,“俺跨市做起了农场主,主要是流转的这片田地距离武陟很近。另外,职王村的村民也愿意把土地流转出来让俺来经营,这样一来,他们的收入和收成都提高了。”

  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在文件精神的指导下,该县引导农民发展规模化种植,并多次组织村干部、党员、种粮大户等外出学习优秀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经过参观和学习,具有规模经营经验的王福军成为了我市家庭农场主的典型代表。

  “如今,有了国家的好政策和现代化机械,农民不用费多大气力就能收粮食,种地越来越轻松了。”王福军说,农民现在更像是一个“经济人”,主要起到中间协调作用。比如,在育秧苗时,他们可以请育秧能手来培育;种植时,他们又用农业机械来完成;喷洒农药时,他们还可以让农机手来承包……他们只要联系好各方面的专业人员过来就行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浑身上下都是泥,俺现在是穿着西装、皮鞋来种田了。”王福军打趣地说。

  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就是大型农机设备的发展和应用,王福军对此颇有心得。“科学化、现代化种田的每个步骤都需要现代化的大型农机设备作支撑。但这些农机设备大都价格不菲,普通农民添置一台需要几年才能‘喘过气儿’来。我起初也是自己掏钱购买大型农机设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样的经营模式投入太大、发展太慢。现在,我们正在和一家大型农业机械企业洽谈,有望以租代购,花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王福军对此充满信心。

  对于土地流转,王福军的农场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很多老百姓种了一辈子粮食,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觉得心里不踏实。可王福军认为,只要不亏待老百姓,他们肯定会逐渐转变观念的。于是,他针对不同人群,想出了不同的办法为老百姓解放思想,最终流转到了田地。

  “家庭农场是个新鲜事物,相信国家的政策会越来越好,我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后还要让更多的老百姓尝到‘螃蟹’的滋味。”王福军对农场的未来充满希望。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