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滋生梦想的地方。
空中飘动的是历史烟云,而脚下踩着的,是翻阅不尽的历史遗迹。站在净影峡谷的龙门瀑前,你会不由得思绪纷飞。
传说中,净影峡谷是盘古擎天留下的一个深深的脚印。
在遥远的亘古时代,宇宙中飘荡着一个状如鸡蛋的黑色雾团,这个黑团在天地间孕育了一万八千年,终于在某年的10月16日寅时,在一声炸响中,迸出一个人来,这便是初生的盘古。
渐渐长大的盘古想舒展一下自己的筋骨,他试图站立起来,却发现天和地原是叠合在一起的,根本无法撑开。盘古想劈开天地,却找不到任何工具。于是,他开始苦苦地寻找开天辟地的工具,终于在天的西方,找到了一把蕴含金石精化的巨斧。巨斧虽有千斤之重,盘古更有万钧之力。于是,神勇无比的盘古挥动巨斧,要辟出一个光明的世界。
一声天崩地裂的声音过后,混沌的天地被劈出一条巨大的缝隙,明媚的阳光照射进来,天地换了新颜。盘古兴奋地扔掉巨斧,正要振臂欢呼,却发现刚刚劈开的天地又要急剧地叠合在一起。情急之下的盘古,举起双手撑住下压的天空。那天的重量是无与伦比的,盘古不能松手,只能死死地托住天空。盘古使出自己的所有力量,希望能将天空推向高处,于是他脚下的土地开始慢慢下沉,变成一个深深的脚窝。
也许是天地间的神灵被感动了,所有的元气都开始聚集到盘古身上,盘古全身的骨骼肌肉开始像竹节一样生长,每天长高一丈。十万八千年过去了,天地开阔,相距十万八千里之遥,盘古不用再担心它们会叠合在一起,放眼蓝天俯瞰大地,盘古快乐地朗声大笑。也许是过于开心、过于兴奋,盘古竟然在笑声中耗尽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再也无力支撑自己了。于是,他巨大的身躯在天地间轰然倒下,引发了地震和山河巨变。而伟大的盘古,再也没有从天地间站立起来,但他留下的深深脚窝,成了今日的净影峡谷。
临死的时候,盘古的左眼冲出眼眶,飞向了天的东方,变成了金色的太阳,照耀着天地万物;他的右眼飞向了天的西方,变成月亮,为夜空增加了万般柔情;他嘴里呼出的最后一口气,变成了春风细雨和蒸腾的云雾,滋润着世间万物;他的头发和胡须飞向四面八方,停留在山川峻岭上,变成森林草地和缤纷的鲜花;他的汗珠,洒向夜空,变成明亮的星星;他的四肢蜿蜒伸展,变成五岳高山;他的血液奔涌流淌,变成奔腾不息的江河……
永不朽灭的盘古啊,就这样在人们的传说中开辟了天地,孕育了万物,造化了乾坤。当然,功勋卓著、万古不灭的盘古,也让他出生的怀川大地永载史册,千古传诵,更让他曾经站立过的净影峡谷,拥有了奇绝天下的美景……
盘古之后的东方女神——女娲,也生活在以净影峡谷为主心的南太行山中。女娲是一个善良爱美的女神,热爱树木花草,喜欢鸟兽虫鱼,行走在太行山上,徜徉在溪水边上,常常以龙门瀑布下的净影湖为镜子来观赏自己的美丽容颜。渐渐地,女娲发现盘古所创造的世界不够完美,虽有花草溪流、鸟禽走兽,却没有一种主宰万物的生灵。于是,她便想创造一种具有灵性和智慧的人类。
女娲想了很久,也没有想出她要创造的人类该是什么模样。有一天,女娲又一次在净影湖边顾影自怜,看见了水中自己美丽的影子。于是,她有了灵感,便用净影湖岸上的黄土和着一湾清澈的河水揉成泥巴,照着自己的样子捏成了泥人。女娲是心灵手巧的天神啊。她捏泥人当然快速无比,不一会儿就捏出了好多好多的泥人。当泥人摆满大地的时候,兴高采烈的女娲对着泥人吹了一口气,这些泥人便立刻活跃起来,变成了能走能跑、能蹦能跳、聪明智慧的小东西。女娲给他们起名叫“人”,人类便从此诞生了。
黄帝时期,焦作处在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带,由于这里物产丰富,地理环境较好,加上水源茂盛,林木葱茏,野兽众多,自然是原始人类聚集居住的好地方。但是,由于受长达千年的海水倒灌影响,南太行山脚下的黄河、沁河、丹河、济水呈四溢横流状态。因而,当时的怀川人大多数聚集生活在太行山南面的阳坡和丛林中,靠打猎、捕鱼和采摘野果生存。所以,当年太行山中世外桃源般的净影峡谷就成了怀川人理想的聚集地。那时,人们平常的饮食,是靠吃野兽肉和饮泉溪水为主。由于没有盛水的容器,人们喝水都是要走出居住的山洞或地穴,来到溪水和山泉旁边饮用,然后再回到住处。然而,这种饮水方法实在太不方便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能盛水的容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
宁封子是净影峡谷中部落里的一位首领。看到大家饮水这么不方便,宁封子想了很多办法,包括用树叶和有凹陷的石块盛水,但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有一天,宁封子用净影湖边的胶泥做了一个盆状的容器,晒干后拿到泉水边去装满了清水往回端。刚开始容器挺好的,可宁封子走到半路,容器便在水的浸泡下变软碎裂了。宁封子很沮丧,日夜思考如何解决容器遇水分裂的问题。
那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了用火烤制动物肉类的方法。部落里的人们常常把猎物投入篝火之中,待烧熟之后,再一块块分而食之。有时候,小一点的动物,诸如麻雀鸟类,由于怕烧焦了无法食用,聪明的人们便用黄泥包裹后,再投入到火中烧熟。有一天,大家正在围着火堆吃烤肉,突然一阵大雨来临,人们纷纷躲进山洞避雨,雨后,火已经熄灭,大家出来寻找火堆中已烧熟的食物。宁封子却发现,那些包裹着鸟类的胶泥被火烧过之后,再经雨水浸淋,已变得坚硬无比,放到水里再也不会变形了。这让宁封子十分高兴,于是,他立刻用胶泥做了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容器,在火中焚烧,最后再用水浸淋,结果奇迹出现了。这些烧制好的胶泥制器,不仅能够长时间盛水,而且能够在火上烧煮食物。部落的人欢呼雀跃,一个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就此诞生了,这就是陶瓷。
其实宁封子的名字,应该是后人起的。因为,在黄帝得知他发明了陶瓷后,就把他叫去做官,并封他为陶正,又因他是宁地(今日的焦作修武县)人,便被世人称他为宁封,而子,则是古人对有作为、有身份的人的尊称。
净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