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龙门瀑布虽然瀑声依旧,已不见当年气吞山河的雄姿,但悬挂在千仞绝壁之上的那道道瀑痕,还在牵动着人们的遐思。遥想当年,峡谷中的千条溪流汇聚一起,从高高的山顶上扑下来,那惊天动地的豪气,飞溅出多少精美的诗篇 ,引得无数文人骚客纷至沓来,仰望它的雄姿,吐出一腔豪情。
诗人们把龙门瀑布的盛名,带向黄河两岸,带向大江南北,画家们更是用千层笔墨,万般真情,让山水跃然纸上。而今,瀑布虽然不再雄浑,但它留下的历史,却是那样耐人寻味。
站在峡谷之中的瀑布下面,我们仿佛看见了汉献帝在屈辱和无奈中尚存的一丝洒脱和飘逸。炎炎烈日之下,汉献帝携王妃在这高瀑之下的石台之上饮茶抚琴,极目高山之巅,远眺黄河如带,心情自然超凡脱俗,江山已去,抛却悲愁,汉献帝的清高与独傲油然而生。怀着一腔热情,走进百姓之中,和他们欢乐与共,为他们献医治病,汉献帝赢得了百姓的厚爱,留下无数千古佳话。于是,在山阳大地上,千百年来,人们念念不忘祭祀这位失意但却爱民的善良君王。更因汉献帝曾经在这里避暑抚琴,采集草药,记住了这片山水,记住了世外桃源一般的净影峡谷。
两晋时期的焦作地区是文化交融的大舞台。传说中的隐士王烈在太行山中以净影峡谷为中心的山水之中隐居悟道,饥食石髓,渴饮黄精,以338岁的高龄,谱写着中华民族的长寿篇章;而神仙般的三界高人孙登则是独居山林,精研导引吐纳之术,亲筑啸台,登台长啸,引万丈豪气直冲天际,洒下中华文化的雨露甘霖,营造出“竹林七贤”滋生的土壤。于是,嵇康来了,阮籍来了,刘伶来了,向秀来了,山涛来了,阮咸来了,王戎来了……群贤毕至,山水生辉,张扬出流芳百代的竹林文化和魏晋风度。
“竹林七贤”是中国历史上继“建安七子”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在文化和政治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人团体,七贤中以嵇康和阮籍为首,向秀、阮咸、刘伶、山涛、王戎相随,隐居于太行山林翠竹之中,饮酒为酣、诗文为乐、畅谈时政、放荡不羁,形成了一种任性浪漫的人生情调。他们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的焦作,由于处在山岳与河套的过渡与交汇地带,太行山在这里挺起巍峨的身影,而黄河、沁河、丹河又在这里相拥相融,尤其是大山之中的净影峡谷,更是集万山之美,汇百溪之灵,形成了山明水秀、林茂草青、翠竹相拥、瀑泉争鸣的世外桃源。加上这里本来就是孔子、卜子夏频繁活动的地方,极具文化内涵。所以,当时的焦作,在文人雅士的心中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这种雅韵和生动首先吸引了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筝弹奏家嵇康的注意。嵇康本为曹操的曾孙女婿,官拜中散大夫,他博学多艺,崇尚老庄,性情高雅,善于辩论,刚正不阿,所以对当时朝政的黑暗极为不满,遂产生隐居逃避的思想。公元243年(正始四年)嵇康心中郁闷,仗剑出游。当他从京城洛阳来到河内郡山阳县北的太行深处时,看到这里奇峰巍峨、灵泉遍地、高瀑依天、竹林幽雅,顿时心中的郁闷一扫而光,觉得这正是他心中理想的隐居之地,况且这里离京城洛阳不足二百里,既可避开统治者的拉拢和迫害,又能及时听到朝中的各种消息。
嵇康隐居百家岩之后,由于他的人格力量和文哲思想影响极大,渐渐地,他的好友、名士阮籍、山涛、刘伶、王戎、阮咸、向秀等也纷纷追迹而来,在此常住。当时,嵇康的住处附近有一片茂密广阔的竹林,又有大山和河流的拥抱环绕,风景极其优美。尤其是那片竹林,劲高清爽,中空虚无,与他们七人的人格情操和理想追求十分吻合,所以,他们定期约会于竹林,饮酒、畅谈、辩论、赋诗、弹琴,这份和谐和风韵为天下无数文人倾慕和崇仰,被世人美誉为“竹林七贤”。
在“竹林七贤”中,刘伶和阮籍都曾做过参军,两人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嗜酒如命。刘伶常带着一壶酒,坐着车子,整天四处转悠,一边走,一边喝,而且交代车后随身携带铁锹的仆人,如果他喝酒喝死了,就停下车子就地掩埋。刘伶的妻子曾对他无度饮酒十分生气,有一天刘伶竟恶作剧地对妻子说:“你去准备祭品,我今天要在神灵前发誓,今后再不饮酒。”刘妻准备好酒肉祭品之后,刘伶跪地祷告:“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说完,喝酒吃肉,把供桌上的东西一扫而光。阮籍的特点除了博览群书之外,喜欢一边饮酒一边吹口哨,他喝醉酒后,经常会独自一人赶着车子,在旷野上不行道路,胡碰乱撞,如果走到一些地方实在过不去了,就大笑着返回家去。
在“竹林七贤”中,阮咸的诗文音律俱佳,狂放不羁。王戎幼年即已成名,以《人伦鉴》一书轰动京都,而山涛和向秀也都是当时极富才华的饱学之士。那时,百家岩下有一明月泉,明月泉旁边皆为竹林,中间有一条幽静的小径,嵇康、刘伶、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七人整日在竹林中纵酒弹唱,赏景赋文。刘伶和阮籍还惯于赌酒取乐,阮籍醉酒后可数十日不醒,而刘伶酒后常登至半山腰的一块平坦的巨石之上,面对从天而降的天门瀑布,让山中凉气为自己醒酒。
月光下的净影峡谷有一片清雅幽静的竹林,背靠大山,周围小溪环绕,空中瀑声争鸣,林中百鸟齐鸣。七贤因为竹林而更显得孤傲,竹林因为七贤而更显得雅致和灵气。后人倾慕于这片翠竹,便为它们取名“山阳七贤竹”。如今,这片竹林虽没有当年的茂盛广阔,但仍可见七贤的神韵。竹影摇出沙沙的声响,眼前便有一幕幕遥远的梦幻,净影寺的灵山秀水,激荡起游人的无限情怀。
寻梦净影寺,我们在山石草木的引导下,感悟历史和现实的时空变换,犹如走进文化与山水汇成的长河。
瀑声渐远,溪水潺潺,而我们,还站在净影湖边痴痴地远眺。 新时代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