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武陟油茶如今的产业现状,有句歇后语可谓恰如其分:“走到了没路标的岔路口——左右为难。”
受市场、品质、机制等因素影响,曾经风光无限的武陟油茶,如今却在寻常巷陌中难觅其踪,独留几分“孤影在货架”的尴尬。
至于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武陟油茶原本只是由武陟人的一种谋生手段逐渐沉淀而成的独特饮食文化,并依托这种生活方式逐步发展形成了一个产业。其产业的兴衰反映了一个个经济主体面对市场的不适之症,更凸现了特色产业在现代工业社会面临的转型问题。
当然,武陟油茶绝非个例。但凡有着地方特色且具历史文化传承的老产业大抵都有如此困惑。在它们身上,一边是传统、是文化、是技艺传承;一边是创新、是产业、是经济发展。向左,固守传统工艺不变,则难免产品单一、产能有限;向右,创新配方工艺,实现规模化生产,又难免失却其特有的手工风味。左右为难之间,要么沉沦在衰败没落的边缘,陷入“做不大、死不了”的尴尬困局,要么被其他地方抢得发展先机,沦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扼腕叹息。
如此左右为难,并非悖论无解。武陟油茶在千里之外的西安,颇有古风古韵油茶铺随处可见,而其工业化生产的油茶产品口味醇香,包装精美。与其相似的是出自周口西华县的“逍遥镇胡辣汤”在引导、扶持和规范下,逐渐由散户经营的小吃发展壮大为规模经营的饮食产业。大批掌握了胡辣汤手艺的人走出家门,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特别是在20多个大中城市发展连锁经营店160余家。据不完全统计,从事逍遥镇胡辣汤的经营者达6万余人,汤锅2万多口。
由此可见,武陟油茶产业的困顿,是所有作坊小吃与当代工业社会碰撞时产生的痛苦。两者之间看似矛盾,其实可以找到一个很好的契合点。毕竟,经济永远都是向前看的,而文化却时常要向后看。无论时代变迁如何剧烈,人们总是希望生活的脚步慢一点,总是对过去有种一往情深的怀念。而对于武陟油茶这样的特色产业来说,文化是根,市场是叶,两者互为表里。唯有根株于下,方有荣叶于上;唯有市场繁荣,才有文化传承。
那么,如何才能让传统工艺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传承和发展,做大做强武陟油茶这一传统产业?笔者建言有五:其一,大力弘扬武陟油茶饮食文化。其二,大力培育武陟油茶品牌,坚持以质取胜、注重信誉、诚信经营,避免恶性竞争。其三,保护好知识产权,积极申报原产地保护,防止“个个申请、家家正宗”的现象发生。其四,成立行业协会、商会,达到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相互融合,加强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全面提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其五,对武陟油茶生产企业进行资源整合,规范武陟油茶经营模式,拓展武陟油茶发展空间,可采取技术培训指导、学习推广、统一经营等方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如此左右牵手,当可左右采获。知名“80后”青年作家群代表人物之一的郭敬明曾有一本书,名叫《左手倒影右手年华》,书中有这么一句:我左手是不变的萤火,右手是十年一个漫长的打坐。而笔者以为,传承千年的武陟油茶,理应在“左手牵右手”后,修成正果。
美哉斯言,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您不仅可以从大小超市货架上买到各式各样、各种风味的武陟油茶,您还可以某个清风徐徐的早晨,在焦作乃至全国大中小的城市街巷中,随意走进一家武陟油茶铺,看着老手艺人唱个喏,然后静静品尝从那把独具文化魅力的油茶壶里倒出的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