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新和
今年5月下旬,孟州市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正式迁入新址。位于该市闹市区的帮扶中心,处处洋溢着温馨愉悦的气氛:“忠诚工运事业,奉献职工群众——基层工会帮扶工作站(点)‘和谐杯’竞赛榜”“孟州市总工会主席接待日”“孟州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帮扶办法”等簇新耀目的橱窗展板上,镶嵌着工会领导和工作人员的照片,写着他们的姓名、联系电话,绘制有工作流程图。在该中心一楼大厅的一角,还专门设立了困难职工接待室。工作人员挂牌上岗,仪表端庄,笑容可掬地接待着每一名前来办事的群众。
该市总工会于2010年4月被省总工会授予“五星级帮扶中心”称号,2011年12月被省总工会授予“县级优秀帮扶中心”称号。
坚持“三到位” 夯实帮扶工作基础
“帮扶中心直接与职工群众打交道,与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同时也关乎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因此,建好帮扶中心,充分发挥好帮扶工作的作用,是工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在该市帮扶中心,该市总工会主席刘文生感慨地对记者说。
孟州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成立8年来,始终坚持为职工解难、为政府分忧、为社会服务、为发展做事的宗旨,致力于为困难职工提供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困难救助、创业援助、法律援助、信访接待、住房帮扶等“一站式”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帮扶已满足不了职工的需求,因此,改善帮扶工作环境和条件迫在眉睫。
该市总工会向孟州市委、市政府汇报这一情况后,孟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在常委会上作了专题研究,后经协调,在该市中心地带把一座旧楼房改扩建成了困难职工帮扶中心。
新的环境、新的设施需要新的服务理念。该市总工会对照《河南省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规范化建设考核细则》,提出了“三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在原来的基础上强化了困难职工帮扶及农民工维权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建立完善了联席会议制度,为帮扶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基础设施到位。先后投入9万余元,高标准加强帮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为帮扶中心配备了帮扶专用车辆、电脑,安装了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电话等办公设备。三是人员配备到位。在帮扶中心原有6名工作人员的基础上,聘请2名兼职律师,专门帮助职工群众维权。
搭建“三个平台” 促进困难职工就业再就业
帮助困难职工实现就业再就业、摆脱经济和生活困境,是帮扶中心的根本职能。为了创新工作思路,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力量,积极协助政府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该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搭建了“三个平台”:一是搭建职业介绍平台。与该市人社局联合举办招聘会,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多方搜集、定期发布用工信息,免费为下岗失业人员牵线搭桥,目前共为2160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了求职登记,向深圳、北京、昆山、舞阳等地介绍农民工劳务输出2352人,介绍500人在本地企业就业。二是搭建技能提升平台。先后在联华职业技术学校、劳动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至信农民工培训学校建立了再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农民工培训学校,共举办焊工、数控车床、普通车床、电子电器等各种技能培训班15期,培训1065人。同时,还连续4年实施“万人培训计划”“百千万职工培训工程”,共培训职工31350人。三是搭建自主创业平台。共为特困职工发放小额借款30万元,帮扶44名特困职工创业,从事养殖业、种植业和经商,解决了特困职工的生活问题。
该市第二化肥厂工人王艳茹下岗后,由于学历低、无技能,一直未找到就业岗位,决心自主创业,但被资金和项目所困。该市总工会了解情况后,积极帮助她寻找项目、分析市场,建议她开办粮油供应门市部,并给她发放小额借款1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经过两年的努力,她的粮油店生意越来越红火,她不仅自己脱贫致富,还带动3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通过“三种途径” 力求帮扶工作有实效
该市建材商城有许多商户,为了使广大商户进得来、稳得住、挣钱快,该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协助建材商城工会积极与计生部门联系,为他们免费办理流动人口证明;与金融部门联系,帮助商户贷款,2012年共为商户争取贷款资金600余万元;与劳动部门和技校配合,培训职工3000余人次。
坚持救急救难原则,丰富帮扶内容,创新帮扶形式,是该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的重要举措。为此,该市总工会探索出“三种途径”的帮扶工作机制。第一个途径是丰富帮扶内容。连续8年在双节期间开展科级干部“一帮一”对口帮扶送温暖活动,每年帮扶困难职工都在600人以上。开展困难救助,近几年救助生活困难职工3676人,救助物品和现金合计102.26万元;救助患大病困难职工51人,救助资金13.2万元。第二个途径是创新帮扶形式。建立了帮扶超市,特困职工持优惠卡购买米、面、油实行定量差价补贴,购买洗浴等日常生活用品实行不同程度的优惠。帮扶超市营业以来,累计为500名特困职工补贴5000元。开展“送清凉”慰问活动,7年来共慰问农民工3300人。实行跟踪帮扶,对部分特困职工家庭实行跟踪服务,提供全方位帮扶支持。2009年,该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在调查摸底时发现,该市物资局职工李淑珍和残疾丈夫下岗后,一家四口挤在50平方米的房间,大冬天家里仅剩3块煤球。得知这一情况后,帮扶中心及时给他们送去了被褥、煤球及慰问金。去年,李淑珍为了儿子上大学,又卖掉唯一的房子。帮扶中心得知后,又给李淑珍送去了2000元救助金。第三个途径是拓宽帮扶范围。在开展“金秋爱心助学”活动中,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助学范围,共筹措资金15.3万元,帮助189名困难学子顺利入学;专门聘请2名律师,担任帮扶中心常年法律顾问,免费接受困难职工法律咨询135人次,免费为103名特困职工提供了法律援助。2011年,该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被企业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15名职工提供了法律援助,并通过劳动仲裁,判决企业赔偿职工3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