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新和
本报通讯员 王建瑞
作为单位的一把手,丹河发电有限公司鲁阳项目部经理常新平在安排好工作后,经常赶到重点项目施工现场,和职工一起劳动。特别是在施工最关键、最艰苦、最危险的时刻,他总是第一个冲在最前面。久而久之,职工就称他是“善打头阵的人”,他也因此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竞赛优秀组织者。
“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想法,就是觉得自己能到现场和职工一起劳动心里踏实,同时还能给职工鼓鼓劲、加加油。”他这样向记者道出了心里的想法。
2010年11月15日,该公司平顶山分公司1号机组开始168试运行,常新平立即抽调精兵强将,连夜研究制订方案,将维护人员分成3个班,全天24小时现场值班。他和项目部管理人员每人带领一班,不分昼夜巡视检查,发现设备缺陷及时消除,确保了输煤系统正常运行。
2011年7月28日下午,灰库中有4台给料机相继出现故障,无法使用,直接影响机组的安全运行。面对突发的紧急情况,常新平披挂上阵,在现场全程协调、指挥,并迅速成立一支由38人组成的青年突击队进行抢修。顾不上吃饭,顾不上休息,他和抢修小分队的人员披星戴月地全身心投入到抢修工作中。经过连续17个小时的紧张工作,4台给料机相继被修复回装,灰库卸灰系统终于恢复了运行。
今年50岁的常新平身高1.7米,长年累月的户外施工和风吹日晒,他的皮肤变得黝黑粗糙,身子敦敦实实。他在搞好生产的同时,还非常关心职工的生活,谁家有困难,他和项目部的领导就前去帮忙;谁家有红白事,他就登门拜访。如因工作走不开,就安排项目部的其他人员去办理,让每一名职工都感受到项目部这个家庭的温暖。项目部职工申普选病逝后,其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常新平及时发出爱心捐款倡议,全体职工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捐款2800元。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正是因为他的身体力行,塑造了一支和谐稳定、能征善战的团队。从2010年8月开始,在平顶山发电分公司进行维护工作中,该项目部实现了从单一的输煤维护发展成为含输煤、除灰除渣系统设备运行、维护和燃料监装路检跨专业维护的项目部,年维护费用从16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5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