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柏生 张 冬
本报通讯员 赵小未
“俺们在公司吃饭都是免费的,住的像宾馆,两人一间宿舍,有空调、卫生间,工资也不低。不光你们眼气,这附近企业的职工都眼气呢!难得有牛总这样的好领导。”河南金滔电缆有限公司员工葛维果自豪地告诉记者。
葛维果说的牛总,就是现任武陟县大封镇东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河南金滔电缆有限公司董事长牛兆滔。
现年54岁的牛兆滔,有一段辛酸经历,父亲早逝,家境困苦,高中毕业后便回村当了一名电工,其间还经营过啤酒厂,但由于经验不足,最终以失败告终。
1982年,在村里干了5年电工的牛兆滔当了一名推销员,向周边地区的农民推销电线、电缆。1988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思维敏捷的牛兆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自己当过电工、推销过电缆、经营过企业的经验,多方筹措资金,创办了河南金滔电缆有限公司,正式踏上了他的经商生涯。
从创建时资金不足百万元,到年产销过亿元,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多年的艰苦创业,使牛兆滔深深懂得一条哲理:做好人,才能做好产品,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实现转型升级。现在,金滔公司已经实现了由低压产品向高压产品的转型,企业生产的防火防水电缆、影视电缆都是专利产品。目前,该公司拥有7项国家专利,是我省获得矿用产品安全标志证书的两家企业之一,也是我市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三家企业之一。
牛兆滔说:“没有党的好政策,企业不可能做大;没有群众的支持,企业也不可能做强。我是村里和企业的负责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我应尽的职责。”如今,他的企业安排了25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每年拿出近10万元为村里兴办社会福利事业,每逢重大节日都要慰问村里的党员和困难户。
群众出行不方便。牛兆滔就采取“项目筹一点、群众集一点、自己垫一点”的方式,筹措资金5万余元,为村里新修了两条路,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群众吃水成问题。他就从县水利局争取到了安全饮水工程项目,并与村民们一起在工地工作了两个月,使全村村民喝上了100多米深的安全自来水。为应对金融危机,他把大家集中起来,成立了东屯村信息合作社,并利用自己的人脉,帮助14户农民、企业贷款42万元,使企业渡过了难关。为改善村里的办学条件,他引进了民间资本600多万元修建学校,解决了村里中、小学生的入学难题。
多年来,牛兆滔一肩挑企业,一肩扛百姓,得到了东屯村群众的广泛认可,先后被授予“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县十大新闻人物”“焦作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孙 军
6月26日5时,一阵闹铃响起,张铁楠从床上爬起来,胡乱抹了把脸,就匆匆赶到村里的蔬菜大棚。
“看到没?这是霜霉病,也叫跑马杆,能一夜之间让叶子变黄,是空气湿度过大引起的,要打药,注意防风。”在种满西红柿和黄瓜的大棚下,张铁楠拨开一片黄瓜叶,指着带黄点的叶面,对旁边的村民说。
望着眼前一片崭新的蔬菜大棚和鸡棚,以及正在忙碌着的村民,27岁的张铁楠充满自豪。
“我是一名大学生村干部,5年前来到修武县七贤镇白庄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张铁楠说:“刚来时,我有些惶恐,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从哪里做起。”
经过一年多的入户走访,张铁楠发现,村民普遍希望居家创业,但又怕承担风险。于是,他决定从“农”字上入手,用现代农业的观念和技能助农民走上致富路。
找准症结,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你把肉鸡饲养项目说得天花乱坠,自己咋不干?”在张铁楠建议村民投资肉鸡饲养大棚时,许多村民怕失败,纷纷向他“发难”。
“中!我就先干吧,为你们趟一条路!”对于一个刚踏入社会、收入微薄的大学生村干部来讲,数十万元的前期投入,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于是,张铁楠四处向亲戚朋友借钱,向银行贷款,筹得了17万元,建起了1座大棚饲养肉鸡,当年就获利5万元。
看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尝到了甜头,村民们纷纷效仿。目前,在张铁楠的带动下,全村已有18家农户从事肉鸡饲养项目,平均每棚年盈利8万余元。“养鸡3年来,赚了不少。铁楠这孩儿真中!”该村村民张小丑对张铁楠竖起了大拇指。
“饲养肉鸡获得初步成功后,我又把下一个发展目标定位在反季节蔬菜的种植上面。”张铁楠说。
“我还是要先趟出一条路子来。”2011年秋,张铁楠筹资60万元,成立了修武县裕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任法人代表,先后盖起了4座地下冬暖式蔬菜大棚,次年就获利10余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陆续建起了7座地上蔬菜大棚,共有入社农户5家,为村里20余名劳动力解决了就业问题。
“5年多的工作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的固有规律面前,面对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工作,任何空泛的说教和劝导都难以达成目的。要使农民从传统的种植模式中解放出来,自愿接受现代化的农业观念,没有比带头干更直截了当的办法了。”张铁楠说。
“我们将依靠云台山的旅游资源优势,在村里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谈及下一步打算,张铁楠满脸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