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七雄并立。一胸怀理想的好青年本想凭借学识和口才游说秦王,谋事创业,却十次上书,未被采纳。钱光财尽后,只好辞了仆人,卖了车马,担着行囊徒步回家。不曾想,潦倒而归的青年面对的却是“妻不下机,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青年不觉潸然泪下:“这些都是我苏秦的错啊!”于是更加发愤读书,每当要打瞌睡时,便拿起锥子刺自己大腿。最终佩六国相印,联合齐、楚、燕、赵、魏和韩六国抗秦。
这个“苏秦刺股”的故事,出自《战国策》。从这一励志故事中,我们可看出两点启示:其一,在2000多年前,也曾存在着屌丝,他们也有压力和烦恼;其二,善于变通,并肯脚踏实地才能逆袭成功。否则,即使在那个诸子奔腾、百家争鸣的时代,人才皆可自由流动,苏秦要想“佩六国相印”,也绝不可能成为现实。
诸子百家的出现有着宏大的时代背景。其时,随着中华文明的滥觞与发展,从夏商的神权不可侵犯、西周的王权不可侵犯,到了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对自我价值探求的观念强烈起来,走进了一个属于智者辩者的时代,产生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术流派。
不惟如此,东方的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诸多大贤大德,也都生活在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间的这个伟大时代。且不论这一现象是巧合,还是必然,这个被称之为“文化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却是不争的事实。
话题好像扯得有点远了。但回顾这一文化历史现象,绝不是为了就事论事,而是为了借鉴过往,启迪未来。毕竟,诸子百家亦有分别。比如苏秦、张仪,当属诸子中的策士,他们有无人匹敌的雄辩之术和说话技巧,却没有自己的价值观追求和精神主张;而墨家有兼爱非攻,儒家有仁义道德。故策士有术,儒墨有道,也就成了文化的两个不同层面。
当然,任何个人的生存和价值,一旦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能成为浪花一朵已是幸运,最终的大部分也就是沧海一粟罢了。术以安身也好,道以立命也罢,问题的关键是,当下的我们该咋办?特别是面对当下所谓的“最难就业年”,我们又该如何从百家争鸣的诸子身上学习什么,不让我们最初的“奔腾的梦想”最后只剩下漂泊的惆怅,和屌丝的自嘲。
如今,家庭和社会赋予了当代年轻人太多的期望和责任,与以往时代不同的是,这个时代的竞争更加激烈。前段时间,微博上一个名叫徐佳的年轻人走红。微博称,2011年,他是一个PHP工程师,和弟兄们奋战到午夜为了微群2.0上线;2013年,他离开IT业,华丽转身成一个水果店老板。几个月后,眼镜摘了,人变白了,连头发都长出来了。
本来嘛,为生活注重现实,做工作“为稻粱谋”,原没有错。但如果你能在奔腾之后,还能沉下心来,放慢脚步,换一种活法,人生同样也能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