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雷
研究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青年学者王觉仁,推出了最新力作《王阳明心学: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可以修炼强大内心,解决一切问题”,“读懂了阳明心学,没有任何人能伤害你,没有任何事能困扰你”,虽然宣传语令人反感,但出于好奇,也出于对钻研王阳明原著的恐惧,先是囫囵吞枣地浏览了全书,发现行文流畅优美,分析独到深刻,说理通俗易懂,便忍不住又细细研读一遍。虽然我仍不相信其“神奇”宣传,但我也承认,对我们了解和重新认识王阳明心学,探寻心性和道德修养,大有裨益。
拜中学哲学的断章取义,我们对王阳明心学最熟悉的可能便是他“心无外物”的“唯心论”。但通过阅读王觉仁的《王阳明心学》,我们发现王阳明此论还有更深刻的内涵。《传习录》记载王阳明的原话是:“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其实,王阳明并没有否认花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强调花对人的价值,离不开人的主体需要,这与他强调的“心即理”、“人皆可以为尧舜”一样,不仅包含着人文主义的积极意义,更与今天我们强调的以人为本、重视人、尊重人、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思想,不谋而合。
世界如此险恶,怎样才能内心强大?现实如此浮躁,如何走出心灵迷茫?命运如此残酷,怎样获得幸福人生?读了阳明心学,依然没用;只有我们真正读懂了他“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的教义,才可明白大概。王阳明早先是深信朱熹“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的,但当他按照其“即物穷理”的说法“格”竹子的时候,结果“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这才有了他对朱子学说的怀疑,才有了“龙场悟道”的新认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于事物者误也”。“存天理”容易,“去人欲”却很难。今天,我们面临的烦恼、痛苦、纠结和困惑,不正是追求“天理”,而忽视了自己的心灵修行,从而丧失了对内心欲望掌控的恶果吗?
在《王阳明心学: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一书中,作者不仅为我们解读了阳明心学的传世典籍《传习录》,阐释了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还为我们点出了阳明心学修炼内心的方法。王阳明强调“思作睿,睿作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思其可少乎?”同时,他也强调“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思维和情绪,对人的活动发生重大影响,至于如何开启思维和情绪的正能量,王阳明强调的是“感而逐通”。先通过对象的显意识接受观念,再进一步引导对象进行自我心理暗示,使观念进入对象的潜意识,从而达到“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随心所欲而不越距”的境界。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各种冲突与矛盾多发,一些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精神家园失落。这与王阳明所生活的那个“天下波颓风靡”、“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的时代颇有几分相似。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我们在诉诸“格物”的同时,也必须“致知”、“致良知”。重新温习阳明心学,无疑仍具有不可移易的超时代的价值。然而,人的“内心”是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有着时代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仅靠阳明心学,要实现“没有任何人能伤害你,没有任何事能困扰你”,恐怕还是不够。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有句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讲信用的时代,又是一个欺骗的时代;这是一个光明的时代,又是一个黑暗的时代。”面对这样一个时代,《王阳明心学: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再次提醒我们:自怨自艾、抱怨命运不公、痛恨老天无眼都没有用,我们确实需要“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的强大内心,用阳明的话说,就是“人只贵于自修”,只要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