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 阳 城 上一版3
古琴曲集
簸 箕 柳
说 奸 臣
点亮夏夜的萤火虫
焦作净影,天津海河的神秘源头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学在职研究生(豫北班)
招生简章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7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簸 箕 柳
□冯 杰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我不会饮茶。

  我从小在豫北滑县乡村长大,小时的记忆里,中国茶的触角努力向南也就伸到豫南信阳,往东就是崂山。北中原本不产茶,小时候在村里我就没有喝过茶。

  平时村民们都喝凉水、白开水。有一年父亲给我姥姥家买了一个保温瓶,大家都当宝贝使用,邻居有时还借用。家里来客人时,姥姥会用开水冲上一碗红糖水,还偏要叫黑糖水,色泽浓郁如暗夜,这种替代茶,算是待客的最高礼节。

  长大后有一天进县城,我喝过那种香气扑鼻的北京猴王牌花茶,才知道那就是“茶”。一位懂茶道者对我说:“喝这种茶者是一种最低的饮茶境界,说明你还不入茶门。”

  我在北中原倒是常喝一种“村茶”,我们叫簸箕柳,多长在河滩。簸箕柳叶子修长,叶廓上带着一丝红边,尤其在麦收时节,家家都会烧上一大锅簸箕柳茶,用水桶挑到麦地。

  因为是在灶上用柴烧的,簸箕柳茶有一种独特的炊烟的味道,那柳叶子煮出来的茶汤金黄,色泽好看,像储存了一桶金色阳光。这种叫“簸箕柳”的村茶还是一味中药,有清热去火的功能,双颊上火了,可饮;头脑发热了,可饮,饮几次立刻见效,尤其治牙疼,小时候我母亲给我熬过。

  有一年我在北京,到一家叫“天下盐”的四川餐馆,开店者是一位诗人。二流的诗人偏偏有超一流的乡情,他别出心裁,空闲时招待我们的是一种村茶,从四川老家带入京城的。看到那茶叶模样粗糙,大大咧咧,我尝一口,接近当年的簸箕柳叶口味。他说:“在京的蜀人有时老远前来,就为饮一口这村茶过过瘾。”

  返回后我忽发奢想,回家也采集那种当年北中原的簸箕柳茶,专门招待“雅客”。

  回到村里,我问:“还有这种簸箕柳茶吗?”

  村里人就笑:“哪还有簸箕柳,连河滩上的空地都开发完了,再说如今也没人编簸箕、拧笆斗了。”

  看来,这念头吃饱后想一下就算是一丝雅致了。

  村长开始领我开眼界,看新农村建设在政府领导下日新月异的变化。我看到村外几处小区连成一片,有叫“欧洲小镇”的,有叫“爱丽香舍”的,另一片正在建,10多台吊车腾空张牙舞爪,建成后要叫“家在巴黎”。

  站在这“十五国风”里属于“卫风”的大地,我一时走了神儿,像见到一名叫“玛丽”或“梦露”的洋妞扎一条白毛巾蹲在俺村集上喝胡辣汤。

  40多年里,我累计喝过10多种良莠不齐的中国茶,却一直不知如何步入饮茶妙境,更多的是咕咚咕咚大饮,近似妙玉为宝玉论茶的那一种最低境界。有高人开导我说:“你得做学问,学问多高,茶道就多高。要么像专家或官员那样去装。”

  我就装。

  觉得茶叶最易入诗,譬如龙井碧绿,云水之间,上下竟是诗意的通透感。乌龙是一段昔日怀旧,普洱则像品尝一段历史的烟云,不可言说。

  有一年,一位懂茶道的友人泡了一种茶,不说,让我先尝,说喝后会忘不了。饮时竟有一种干柴熏过的味道,这茶叫“正山小种”,它需用松针松柴熏制,这种茶的模样“焦躁”,却是中国红茶的鼻祖。

  饮着这种“正山小种”,我忽然涌来多年前那种乡村土灶烧煮的簸箕柳茶的味道,一时怅然若失。

  世上的茶除了解渴、祛暑,有时多少还能医治一种叫乡愁的病,从而成为茶的另一种朦胧的意境。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