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知道奸臣,是在戏剧舞台上,小时候,看戏中那些白脸的官就没有好感,知道他们光干坏事,陷害好人,气就不打一处来,恨不得一刀捅了他。再后来,看小人书,什么《三国》呀,《岳飞传》呀,看得入迷,对那里面的奸臣都记得清清楚楚,也恨得咬牙切齿。以致后来有人要为曹操翻案,我心里就很难接受,这样的坏人还要为他平反?凭什么?
随着年龄的增长,看的书也多了,我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历代都有奸臣存在,层出不穷,我就想,为什么人们都痛恨奸臣,还有人去当奸臣呢?而当我步入社会后,发现几乎每个单位里都有奸臣一类的人物,看来,要让奸臣绝迹,是一件很难的事,那么,奸臣为什么会伴随社会生活一直存在呢?
其实,历史上或现实中的奸臣,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与之相关联的,就是私人利益,没有利益冲突,也就不会出现奸臣,作为忠臣,他想的是君主的江山社稷,想的是黎民百姓;而奸臣想的则是一己私利,他要保住在皇帝面前的位置,保持自家的荣华富贵,就要剪除异己,至于百姓如何,国家如何,他是不去考虑的,这种人心里龌龊,擅长搞阴谋诡计,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把死的说成活的,在他心里,从来不会把自己当成奸臣,而是皇帝的贤臣,皇帝也就把他当成忠臣一样宠爱有加,就像秦桧一样,皇帝把他当成宝贝,任他百般迫害岳飞,还是一味信任他,直到他以莫须有罪名把岳飞害死在风波亭。
从宋代到清朝,每个朝代几乎都有奸臣的代表人物,而在盛唐就没听说很有名的奸臣。可见,奸臣的出现与皇帝也有很大关系,皇帝昏庸,奸臣就得势,就可以胡作非为;皇帝贤明,奸臣就没有市场。我国历史上几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当政时,就很少有奸臣。
戏剧中把奸臣脸谱化,让其受到子孙万代的唾骂,也不是无缘无故的,那是民心,那是为了戒后,可还是刹不住这个车,直到今天,还有奸臣的影子存在,民间称之为小人。小人,有的时候会被主子当作心腹,主子会认为,这些人是跟他最紧的,对他是最亲的,是大大的忠臣,有这样的人做耳目,他就可以随时了解下面的动态,谁说过我的坏话,谁对我不满,我就心里有数了。他并不知道,那些小人所说的话不一定都是真的,有时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他们会栽赃陷害别人,故意去“垫砖”。小人整好人,有的是嫉妒你的才华,有的是你挡了他升迁的路,有的是你看不惯他或不屑他,引起他的不满。总之,他就是与你不共戴天,有你没我,有我没你。
小人讨好上司是很有学问的,不是谁都能做得出来的,首先你要在上司面前会说话,说上司的好话,无论如何肉麻,上司都不会怪罪你。其次要会给上司送礼,干动嘴不送礼,上司也不会宠爱你,俗话说,当官不打送礼的。第三就是你要经常给上司提供他爱听的信息,真的假的他不在乎,编造的假话他也当真话听,当你成了上司肚里的“蛔虫”,投其所好,上司就会另眼相待。要知道,上司除了精神上需要你的抚慰,物质上也需要你的慷慨资助,你要是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能左右上司了,何愁上司不对你言听计从?上司也不是都不爱怜有才华的部下,可时间长了,他被小人完全控制住了,也就顺水推舟,不再考虑那么多了。
“有奶便是娘”,这是所有小人奉行的信条。当你在位时,我有求于你,你就是我亲爹;当你下野后,他们就立马弃你而去,越远越好,你就连一条狗都不是。他们就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因为,他们要取悦于新上司,必须尽快与你脱开干系,免得新上司生疑,他们要全力以赴接近新上司,再故技重演。
说起来,喜欢小人的上司也够悲哀的,本来每天舔腚沟的那些家伙,突然就一个也不见了,走路碰面还要躲着走,上司心里该是什么滋味?他会悔恨自己,如果再当上司,绝不会轻饶了他们,可这仅仅是设想而已了,东山再起绝无可能了。往日的亲信们此时也许正在新上司的家里高谈阔论呢,说不定还在新上司面前发泄对你的不满,揭发你的问题,历数你的过失,这是他们获取新上司信任的资本。
当然,也有技艺高超的领导者,如乾隆皇帝,他利用和珅,而不被其左右;也使用贤臣,如刘墉、纪晓岚,将他们之间的争斗当成游戏来看,心里自有主张,只是利用他们的长处为朝廷服务,这是领导者的高境界。可惜,古往今来,这样的领导者太少,倚重奸臣迫害忠良的领导太多了,这是很悲哀的。正由于如此,人们在戏剧中将奸臣千百遍地鞭挞,还不过瘾,真的是恨之入骨了,同时也给善良人一点心理上的安慰。
我这个人可能是看书看多了,或接受父辈处事风格的遗传,一直对忠臣非常崇拜,而对奸臣恨得咬牙切齿,在生活中一惯看不起黑心媚骨的小人,见到他们就像看见癞蛤蟆一样恶心,生理反应太强烈,总觉得做人应有原则,生在天地间就该活出个人样,凭本事吃饭,而不能当一条狗,任人驱使,去乱咬人,去做违背良心的事,如果心里不净,灵魂不安,那可是会折寿的。可就有那么一些人,做坏事毫不脸红,当疯狗心安理得,各有各的活法,就由他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