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许伟涛 实习生聂茹梦)原本细如面粉的氯氧化锆粉,在经过40多道工序后不仅被加工成比金刚石还硬的陶瓷件,还身价陡增数倍,成为了老产业链条上绽发的“新芽”。这是日前记者在“维纳陶瓷”看到的稀奇事。
创造这一奇迹的是多年专注技术创新的焦作市维纳精细陶瓷有限公司。维纳陶瓷是由河南佰利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与自然人合资共建的一家高新科技股份制公司,是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维纳陶瓷将逐步打造并形成工业陶瓷结构件、民用陶瓷产品、氯氧化锆陶瓷牙齿等全方位的新材料产业链。”维纳陶瓷董事长冯立明如是而言。
早在2000年,冯立明就带领技术团队,坚持走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氯氧化锆研发道路,先后突破纳米粉造粒、添加剂应用等技术瓶颈,产品的主要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储备、知识产权。日前记者采访时,冯立明正和世界五百强的日本京瓷公司开电话会议。他告诉记者,供应京瓷公司的纳米锆粉,将被加工成光纤插头。目前已签署供货协议,正式合同将于近日签订。
产业链条延伸的威力有多大?据介绍,均价5万元出口英、美等国的氯氧化锆,经超微技术加工后做成新材料,变身为精细陶瓷结构件后身价陡增10倍;市场价3万元的通用砂磨机,用精细陶瓷结构件更换关键部件,变成陶瓷砂磨机后身价剧增6倍。不仅如此,作为新材料之一的氯氧化锆陶瓷结构件产品还具有高密度、高硬度、高强度、高断裂韧性、表面光滑、摩擦系数低以及与钢相似的弹性模量和热膨胀系数等特点,使用寿命是现有金属结构件的30倍,其优异的物理性能可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汽车、电力等行业,可作为取代金属及硬质合金、生物材料的最佳新材料。
记者在维纳陶瓷采访时看到,除了产业重点的工业陶瓷结构件,维纳陶瓷还生产硬度和光泽度高的表壳、表链以及光纤插芯、手机配件等产品。如今,一个长80米、宽24米的厂房已经建成。据介绍,厂房的一层将用于民用陶瓷生产,并建设旅游参观通道和产品展厅,推出价格几十元到三千元左右不等的民用陶瓷产品套装,进军旅游产品市场。
“维纳陶瓷还将利用厂房二层,与波兰一家医疗器械企业合资,共同研发氯氧化锆陶瓷牙齿等更多终端产品,进军医疗产品市场。”临近采访结束时,冯立明说,“目前已办好生产许可证,近期波兰合作方将来洽谈合作事宜。一口陶瓷牙价格达到3000多元,而明星牙甚至可达几十万元,这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空间。”
本报讯(记者许伟涛 实习生聂茹梦)在整体经济形势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企业该如何作为?焦作市中州炭素有限责任公司的做法是:抢抓难得投资机遇,以“四两拨千斤”的经营智慧,上项目、扩产能、调结构,为企业转型发展积聚后劲。
中州炭素这种巧借力、快转身的能力似乎与生俱来。中州炭素前身焦作市中州炭素厂原是河南省炭素行业定点生产厂家,主要生产石墨电极、高炉炭块、电炉炭块和石墨标准件、石墨非标准件、细结构石墨等炭素制品,其生产的小规格石墨电极产品一度在行业内颇有名气,具有良好的品牌优势。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焦作市中州炭素厂经营出现困难,并最终被为其提供200万元贷款担保的河南佰利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重组。
作为一家具有三十多年炭素生产历史的生产经营公司,中州炭素基础不错,但由于炭素行业进入门槛低,仅有1万吨产能的中州炭素日渐沦为行业中的“小不点”,如再不发展,必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咋办?中州炭素领导层果断决定:投资3亿元,上马年产5万吨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生产线,全力依托这一国家支持的产业项目,实现华丽转身。“对制造业来讲,越是经济处于低谷的时候,越是投资的好时机。”持独特的“低谷投资”观点的中州炭素董事长冯立明告诉记者,中州炭素此次从青海省一家炭素企业以2500万元购买的关键设备为原装进口,原价为7000多万元。
“这套设备在1995年进行一次试车后,就再也没用过。我们现在相当于用买国产设备的价钱买了一台先进的进口设备,目前该设备全国仅有两套。”冯立明说,“拥有另一套同样设备的开封炭素厂,生产的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结束了长期以来我国大规格石墨电极全部依靠进口的局面,还在整个炭素行业普遍萧条的情况下一枝独秀,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中州炭素还在抢抓机遇上项目的同时,进行技术改造,争分夺秒建设特殊炭素生产线。据介绍,该生产线生产的产品主要供应多晶硅等光伏产业和大型钢铁企业,其最大特点就是充分利用现有或在建项目的工装设备产能,实现产出效益最大化,仅投资1000多万元购买特殊设备即可投产,而同等产能的一条生产线如采用全新设备,则需投资近亿元。
据悉,中州炭素这一系列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项目完全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