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公布了《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高等职业教育考试将逐步与普通高校本科考试分离。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旨在改变当前学生成绩差才上高职的现状,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事实上,为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已纷纷出台大量“利好”政策,但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吸引力明显不足。
(据7月13日《光明日报》)
可以说,中国的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从机遇上看,据预计到2015年,全国技能型劳动者总量将达到1.25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将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在国内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劳动力比例将从2009年的67%提高到90%。要完成这些任务,职业教育责任重大。从挑战上看,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划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但无论是哪一种职业教育,都被公众视为普通高等教育的“替补”和“备选”。可见,在机遇和挑战之间徘徊的职业教育,亟须以“顶层设计”作支撑,其中包括政策支撑、制度依赖和环境优化等多个方面。
尽管我国在1996年就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但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可能选择填报中职和高职院校。这说明,职业教育的地位远远在普通高等教育之下,尤其在公众的观念中,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被贴上素质差的标签。
所以,以“顶层设计”支撑职业教育发展,首先需要确立职业教育的地位,将其视为我国教育的一种类型,而不是低一级的层次。此外,职业教育还要解决的就是发展体系问题,要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构成中国教育的两大体系,而不是在职业教育中出现“专升本”这样的并轨现象,从而忽略了职业教育的初衷和特征。
2011年6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版)》,其中鼓励类750条、限制类223条、淘汰类426条。教育部表示,职业教育至少要做到积极发展面向鼓励类产业的专业,控制面向限制类产业的专业,逐步取消面向淘汰类产业的专业,并据此建设新的课程教材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技术等现代产业理念和技术贯穿在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市场环境变幻莫测,人力资源市场亦然。可以说,没有专业为导向,职教院校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但一味追着产业的变迁进行专业调整,也是一种冒险的博弈。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国家要发展,需要合理的教育结构作为支撑。当前,我国需要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必须推进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面向市场、面向全社会的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解决我国当前就业环境中,“供”“需”双方结构性矛盾的主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