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避免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应从重视自救和应急教育抓起,提高公众的自救意识和技能。生命只有一次,也许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就能在危急时刻挽救我们的生命。
7月8日晚,河北邢台沙河市突降暴雨,南环路一辆帕萨特轿车被困地道桥下的深水中近4个小时,待救援人员将车体打捞上来后,车中一对母女和一名男子已身亡。
(据7月11日《新京报》)
三条鲜活生命的陨落。又一起“车中溺亡”的悲剧。
人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更多的是对死者缺乏自救能力的哀叹。这些原本可以避免的生命损失,又一次敲响了自救教育的警钟。如何打开车门逃生,居然成了一道令人难以破解的“科学难题”,折射出当前公众自救意识的严重缺失。
据报道,事发当天19时30分许,降雨减小,母亲带着9岁的女儿搭乘邻居李某的车回家。当天19时55分,这位母亲给在单位值班的丈夫打电话,告诉他已搭上了邻居的车。9分钟后,当丈夫再次接到妻子的电话,却传来了妻子的求救声:“老公,你快来救救我们,车里淹水了。”当时,沙河市暴雨倾盆,防灾形势严峻。之后,丈夫再次拨打妻子的电话时,听到的则是“无法接通”。
当家属和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后,情况着实有些蹊跷。一扇车窗大开,一扇车窗半开,母女二人和李某似乎曾有机会逃生,但三人还是不幸罹难。据救援人员分析,轿车一旦断电熄火,内部的装置就无法运转,车内人员或曾试图从窗户逃走,但发现雨急水大,还是选择带着孩子留在车中。之后,汽车彻底断电,窗户无法关上,加上积水不断倒灌入车内,导致逃生几率逐渐降低,最终逃生失败,三人失去了生命。
事实上,不幸罹难的三人还是有机会逃生的。在相关新闻报道中曾有人看见司机在查看车辆。可见,遇难者对危险预判不足,没有弃车逃生,丧失了最佳的逃生机会,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追悔莫及。
我们在哀叹生命逝去的同时,还要反思:遇难者在完全有机会逃生的情况下,怎么就能眼睁睁地“坐以待毙”呢?如果早一点弃车而逃,如果早一点拨打电话报警,结果也许完全不同。说到底,这是安全自救意识的缺失。
据统计,我国的应急教育普及率仅为1%,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不仅是未成年人,很多成年人的自救安全意识也很薄弱,应急自救技能更是匮乏。很多家长在孩子们外出时常常叮嘱一句“注意安全”,却没有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更重要的是,我们学校的应急教育课程几乎是一片空白,更缺乏系统的教育。此外,我们在学开车、考驾照的时候,驾校及相关部门往往只重视传授驾车技术,却忽视了增强公众自救和应急意识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要想避免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应从重视自救和应急教育抓起,提高公众防范风险、规避人身意外的能力,大力普及安全自救知识,多给民众传授一些自救技能。生命只有一次,也许平时积累的点滴自救技能,就是将来挽救生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