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邓晓芳 实习记者 王鸣
编者按:市委六届五次全会以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文化沁阳作为“四个沁阳”建设总体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作为建设文化沁阳的重要部分,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沁阳是千年古县,历史文化深厚,在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上,如何提升文化新内涵,盘活旅游文化资源?如何保障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顺利推进?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我市旅游局局长李四凤。
记者:李局长,能否谈一下文化和旅游的关系及相互作用?
李四凤: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焦作市委书记孙立坤在十大文化旅游园区调研座谈会上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身份证。著名作家李存葆在沁阳采风时也曾感慨“这里抓一把泥土都能握出文化的汁液来。”
记者:我市的文化旅游资源有哪些?
李四凤:我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集名山、名人于一体,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等荣誉于一身。我市的自然资源有神农山、丹河峡谷等,历史人文资源有天宁寺三圣塔、朱载堉墓、清真北大寺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今年又新晋邘国故城、太平寺石窟和水南关清真寺阿文碑3处“国保”单位。资深科技史学家戴念祖莅临我市调研时,非常推崇沁阳的厚重文化,尤其对朱载堉音乐文化情有独钟,出版了专著《天潢真人朱载堉》一书;城市规划专家常洪林教授来我市参观调研时也对沁阳的厚重文化赞赏有加。
记者: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的蓝图是怎样的?
李四凤:我市在2011年提出建设文化旅游园区,市长毛文明曾担任文化旅游产业组组长。2012年5月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关于整合沁阳市旅游资源的通知》,将黄花岭、八一水库、逍遥水库划入神农山景区,使景区范围扩至“西起真谷寺、东到博爱县界、北至省界、南达沁北产业集聚区北界”,对各个景区(点)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整合,弥补了神农山景区作为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区域面积小、承载能力差、线路短等缺点。资源整合后的神农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总面积90平方公里,目前园区在建项目10个,拟招商项目10个。其中,游客服务中心主体工程正在进行内部装修,生态停车场正在进行最后的扫尾工作,静应湖水上娱乐项目已建成投用,其他各项工作都在有序推进。
记者:当前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李四凤:规划已经为我们描绘出了美好的蓝图。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从“一日游”向“多日游”转变,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丰富文化旅游的内涵,大力发展生态度假游、工业文化游、农业体验游、民俗文化游、教育参观游等。我们工作的重点将放在改善软硬件设施条件、提高景区(点)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优化旅游线路、建设多渠道营销网络、建立多元投融资体系等方面,大力开发重点精品景区,提高旅游队伍素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能否谈谈下一步工作思路及保障措施?
李四凤:市委市政府已经成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区建设指挥部,并制定了三年行动方案,构建大旅游园区产业体系。目前,正在编制园区规划,遵循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发展旅游与富民强市相融合,政府主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原则。神农山生态停车场及游客服务中心项目正在抓紧进行,预计8月1号建成投用。今年还将继续推进神农纪元广场、二仙庙综合开发、曹瑾墓园、清真北大寺修复、养生度假山庄等重点项目的建设。
旅游经济是最具带动功能的“绿色经济”,旅游产业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朝阳产业”,既是富民工程,又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我们积极采取行动,一是成立了指挥部,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加大招商力度。目前我们正与杭州昆仑集团、重庆锦天集团、南京中浦集团、港中旅集团公司、华侨城等有投资意向的国内知名投资集团密切联系,邀请他们前来参观考察。同时,按照国家旅游局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从去年6月开始,我们就陆续向周边城市的房地产公司及企业发函500多封,介绍沁阳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宣传我市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三是人才保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神农山景区配备了专门的领导班子,通过“人才兴沁”战略,引进了规划设计、旅游管理等专业人才,补充壮大了旅游行业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