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凯明
本报通讯员 王明月 孙 洁
“先给我称500公斤,小区的居民等着要呢。”
“我都等半天了,抓紧时间也给我来500公斤的。”
“小王夫妻俩种的瓜皮薄、水多,最重要的是香甜,买他的瓜绝对放心。”
7月16日中午,骄阳似火,可在马村区演马街道寺庄村的一大片西瓜地里,前来买瓜的人顾不得天气炎热,摘瓜、打包、过称,忙得不亦乐乎。
这片西瓜地的主人是演马街道的两名大学生村干部,男的叫王亮,女的叫王晶晶,而且两人是夫妻,任大学生村干部已经五年了。
“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就想着能够为乡亲们做点什么、怎么才能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在区领导和街道办事处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和妻子今年3月承包了这片28亩的土地种西瓜。辛苦是必然的,可短短三个多月,就给我们夫妻俩带来了2万多元利润。”王亮高兴地说。
瓜藤上滚圆的西瓜甚是喜人,不过剩下的已经不多。王亮热情地给记者切开一个品种叫“懒汉”的西瓜,记者尝了一口,果香诱人、汁甜肉脆。“这一亩地能产多少公斤瓜?”记者问。
“一亩地平均产瓜2000公斤,总共超过5.5万公斤。”王亮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扶持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区委组织部特意给我们5000元创业基金,还提供技术指导,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
创业初步成功,但夫妻俩并不满足。“影响一批人,带动一班人,致富一村人”,这是他们的更高梦想。“西瓜买完后,我们打算把这片地合理规划一下,种上蔬菜,再养些土鸡和鹌鹑,把村里剩余的劳动力吸收过来,带动他们一起致富,我们夫妻‘亮晶晶’的创业梦想一定能够实现。”王亮言语诙谐而充满憧憬。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