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翠莲(乳名周小白)离开我们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们全家每每聚在一起总少不了交流一下她留下的功德,一桩桩一件件,数不尽、说不完,记忆深刻,不由使我们追忆起这位既是医生又是妻子、母亲,我们家的“当家人”。
今年1月27日,周翠莲突然病逝了,我们全家人悲痛万分,难以承受。后来,经过几个月的调整,我们家恢复了平静,生活方式上虽然少了个“当家人”,但依然照旧:中午“大锅饭”,早晚各吃各的,虽是忙了点,习惯成自然。闲暇之际,想到周翠莲给我们全家作出的奉献和带来的幸福以及亲朋好友、报社家属留下的美好记忆,不免构思运笔,写下这些追忆点滴。
周翠莲首先是个医生。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患者解除病痛。对此,她虽然做得不那么完美但基本上尽力了。在数十年的行医生涯中,周翠莲干乡村医生、也叫赤脚医生就有20多年。她两次进修武卫校学习,多次到修武县人民医院、焦作市人民医院实习深造,靠着坚强的毅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终于较好地掌握了中西医理论知识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并在上世纪80年代初考取了医师资格证书,按说,她是学妇幼专业的,然而乡村的现实迫使她必须懂得“全科”包括针灸。她在老家的医疗所根本不分这科那科,来了患者,不论内外科,除了重症患者要送上级医院外,其余的都要接诊处置。可以说,在乡下行医的20多年里,是她精力最旺盛、诊治患者最多,也是最苦最累的时段。因为她不像城里大医院的专职医生,她要顾家、管教两个年幼的孩子、照顾年迈的父母,还要耕种10多亩的责任田,多副重担挑在肩,辛苦劳作不懈怠,可见她付出的汗水和辛劳比常人要多得多。其中有两件夜间出诊的事儿,时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一次是一个冬日的夜晚,一位临村的孕妇临产来不及送大医院,家人前来请周翠莲出诊,周翠莲一听说有产妇要临产,便和一位搭档背上产包和所需药品器械,星夜骑上自行车前往,婴儿倒是顺产,可是遇上了孕妇产后大出血,这是个要命症,周翠莲见此,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得当的处置措施,终于将这位大出血的产妇从死亡线上挽救过来,使得母女平安。那夜我正好在家,天亮时她返家向我说明了情况,我说:“你挽救了两条人命,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善事啊。”还有一次是有一年的大年三十夜,全村人都在鸣放鞭炮过新年,可临村的一位年轻人跑来找周翠莲,说他的老爹患重病急需诊治,不能耽搁,又找不到合适医生,只好前来求助,周翠莲二话没说,背上药箱,向我交代几句,就急忙上路了。又是一个夜晚,而且是一个大年三十的夜晚。望着周翠莲急匆匆的背影,我只能默默祝她一路平安,尽快为患者解除痛苦。周翠莲就是这样,干乡村医生年复一年,直到1987年来到市钢厂医院上班,才过上了较为稳定的生活。
与周翠莲共同生活40多年,我对她的总体评价可以这样用几句话概括:性格刚强,勤奋好学,善于谋划,勤于思考,勤俭节约,精打细算,乐于助人,广交朋友,办事果断,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在她身上,可以说有使不完的劲,干不完的事儿。孩子们说:“我妈是个智慧型女性,身上有股子永不服输的劲头,大事小事难不倒她,为我们全家树立了榜样。”
作为我们家的一家之主,我和孩子们经常称赞她这个家长当得好,当得称职。在老家的20多年里,我们家经济紧张,并不富裕,再加上我在外地工作,帮不上什么大忙,她这个“一头沉”(指在外工作人员的农村家属)家属 ,自然承担起所有家庭重担,包括耕种责任田,饲养家畜家禽,照顾老人。记得1983年夏季,我在省委党校学习,请不了假回家抢收小麦,周翠莲硬是想办法将10多亩小麦抢收回来,颗粒归仓。可见,她出的力有多大。
说到勤俭持家,当家理事,包括子女教育,基本上全由她操持。她在我们家有句名言叫“圈顶节粮说”,意思是一家人过生活,不能浪费粮食,平时要注意从粮食圈的圈顶省起,不能到了粮食吃到圈底了才想节约,那就为时已晚了。她常说:“光增收,不节约,好比买个没底锅。”在她的这一理家思想影响下,我们家无论在乡下,还是到城里,每位家庭成员都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
作为妻子、母亲的周翠莲,对我和孩子们的关爱真可谓无微不至,从大到衣食住行,小到医治大小疾病,再到教育培养孩子如何做人,无不时时操心,处处挂念。尤其是退休之后,有人劝她开个门诊部创收挣钱,有人请她坐诊看病,但为了我们这个大家庭,她都婉言谢绝,毅然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关爱家庭上。两个孙女患病,她日夜守护,为孩子打针服药,医治疾病。一日三餐都是她下厨做饭。她还有一手针线绝活,除缝补浆洗外,还为我们制作新衣,两个孙女小时候的许多衣服都是她亲手缝制的,难怪她病逝后,我们全家觉得顶梁柱轰然倒下,就像天塌了一样。
在子女教育培养方面,她常以母爱特有的关爱之情,宽严适度地教育孩子要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从儿孙小时候抓起,教他们学汉语拼音,书写正确汉字,重视文化课学习。她还十分重视对子女的道德培养,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经常听她给孩子们讲:“要夹着尾巴做人,学会尊重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要翘尾巴,目中无人。”在她的教育影响下,我们的两个儿子均已长大成材,成为我市新闻战线上的两名骁将。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多,周翠莲还以她的智慧和宽宏大量的精神,正确处理婆媳关系,把我们的八口之家打造成报社家属院团结和谐的幸福美满之家。记得在有一年报社组织的迎新春联欢晚会上,她带领我们全家登台表演文艺节目,竟获得了一等奖。这就是俺家的周翠莲,能人加强人的周翠莲。
由于性格上的活泼开朗善于交往,周翠莲还特注重广交朋友,结交友谊。她不仅与同事之间、街坊邻居,就连大街上的小摊贩,诸如修车打气、修鞋补锅、贩卖小食品水果的经营户,她都交上了朋友。我曾亲眼目睹过这位“慈善大使”为一家修车户捐送衣物,为一位地摊卖食品户解难献计。我曾告诫孩子们:“要好好学习你妈这一长处,把广交朋友这一传统继承下来。”如今,周翠莲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凡是她的朋友一谈起她们之间的友谊,无不潸然泪下,表现出无尽的思念。
在焦作日报社家属院,周翠莲还有一个雅称:“我们院里的‘周总理’,有困难找老周。”这虽然是个雅号,但从一个侧面说明,周翠莲有一副乐于助人、勤于帮忙的热心肠。这就是真实的周翠莲,她生前我曾给她下过评语:老周做事好追求圆满,其办事风格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事事动手、事事如意,也许正是辛劳过头,太追求圆满,她最终由于“过劳”导致心跳骤停。
安息吧,我们永远的“当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