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荣涛,中国政法大学博士选调生,寒窗苦读三十年,一朝学成归故乡。怀着建设河南老家的理想,他毅然放弃留在京城的机会,投身到家乡的基层党务工作中——
本报记者 王学典
他担任过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先生的私人秘书,协助导师为推进中国法治化进程作出过积极贡献;他因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能力突出,被评为中国政法大学学术新人、优秀毕业生、优秀团干部。
他有很多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却怀揣着建设河南、为中原法治化建设贡献一分力量的理想,毅然回到家乡河南,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选调生
他就是中站区委组织部主任科员、法学博士选调生闫荣涛。
根植基层
他把干群当老师
“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这里工作的!虽然我是法学专业出身,在别人眼里是个专业知识渊博的人。但我深知,自己很欠缺基层工作经验,到基层工作,就是要先当“小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闫荣涛是这么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11年,而立之年的闫荣涛在中国政法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毕业之际,他不顾亲友、同学的劝阻,毫不留恋大城市的奢华,毅然放弃做北京人的机会,选择回河南老家基层工作。闫荣涛说:“我的选择并没有得到同学们的理解,更没有得到亲友的支持,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因为我内心怀揣着建设中原、造福家乡的理想。”也许多数人认为,博士来到基层是无奈之举,他却不以为然。他说,我是带着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建设法治中原的理想和河南人民的深厚感情回到家乡工作的。
背着行囊到焦作报到后,闫荣涛住在一处旧居民楼里,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这样做不是没有钱坐车,更不是作秀,而是闫荣涛从小养成朴素的生活习惯。“生活简朴,谦虚谨慎,爱学习,善思考。”同事李晓霄这样评价闫荣涛。
到工作岗位后,闫荣涛在组织科主要从事基层党建工作。他说,由于之前对党建工作知之甚少,对这项工作的理解并不深刻。所以,在组织科工作的两年来,他总是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学习党建理论知识,并利用参与干部科中心工作的机会,学习、了解、思考干部工作业务。近两年来,闫荣涛通过对党建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已经对党建工作形成了系统的认识,充分了解了为什么要开展党建工作,怎样开展党建工作。如今,他已经具备了独立开展党建工作的知识和能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党务工作者。
工作中,闫荣涛还通过与区直部门、街道办事处、农村、社区、非公企业相关负责人、党务工作者、党员干部的广泛接触,对党政机关、农村、社区的人员构成和工作职责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掌握了党政机关的内在结构和运转模式,学会了开展基层工作的方法和技巧。闫荣涛认为,党政机关工作中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不专属于某一机关或者部门,而是从事、开展各种党政工作都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是做好各项党政业务的前提和基础。
闫荣涛说:“在学校的时候,我虽然也从事过一些法律实践工作和行政工作,但是学校里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与基层工作有明显不同。”鉴于此,闫荣涛总是坚持从基层的实际出发,端正态度、脚踏实地,抱着学习的态度,与同事沟通
交流,与群众推心置腹。他敏于观察、善于思考,珍惜自己参加的每一项工作和到基层调研的每一次机会。他说,只有正确把握基层的状况,准确掌握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才能保证开展工作不脱离实际、不脱离群众。
闫荣涛在组织部还养成了一个新的学习习惯,那就是学习党和国家的理论、方针、政策。下班的时候,同事们经常看到他还在认真学习党建方面的理论刊物,一边看书,一边做笔记。“政治理论的学习看似与业务工作关系不大,却为党政机关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可以使基层工作更好地融入到大局中。”闫荣涛说。
村委换届
他从实践出真知
闫荣涛来到焦作工作时正赶上中站区村委换届。在村委换届的一个多月里,他几乎每天都在加班,需要在选举现场坚持到唱票结束,有时候一熬就到深夜。他对此没有一点怨言。在村委换届过程中,他还利用自己的法学知识,解决了选举工作中产生的许多纠纷和问题。
据闫荣涛介绍,在该区某个办事处的某个村,有两位参选人竞争得非常激烈,以至于唱票结束后,落选的一派毁坏了选票,不承认选举结果,导致换届工作一度限入僵局。面对这一问题,闫荣涛从法律的角度,分别找到双方落选者谈话。他通过阐述选举的意义,讲明利害关系,做通了两人的工作,及时平息了双方的纷争。事后落选者说:“要不是闫博士,我真不知道会在村里闹出多大乱子呢,真惭愧。”
闫荣涛在换届过程中严把程序关,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确保选举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该区换届选举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
“在换届选举那一段,闫博士每天都忙到天黑,经常错过吃饭时间。下班后,我们都有家可归,他却独自到广场上随便对付一顿饭,第二天照样干得热火朝天。”闫荣涛的领导对记者说。而闫荣涛却说:“我觉得并没有什么,干活辛苦点是应该的,我还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呢。”从闫荣涛身上,记者理解了累并快乐着的真谛。
村委换届选举工作结束后,该区13个社区的换届选举工作也随即开始。为了使社区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闫荣涛深入每个社区走访调研。他了解了社区领导班子的构成状况,掌握了换届选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写出了《中站区社区两委班子现状调研报告》,为2012年5月份进行的社区换届选举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这个报告不但在社区换届选举过程中为社区提供了参考,对社区的日常工作也具有指导意义。”闫荣涛说,“换届选举,让我有了锻炼的机会,我的知识也得到了实际应用,我很享受这样的工作。”闫荣涛告诉记者。
潜心党建
他为非公插双翅
“非公党建不是流于形式,而是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完善的党组织建设是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闫荣涛说。
闫荣涛说,该区从2003年开始抓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但当时存在抓大放小的问题。经过近年来的努力,非公党建工作已经成了中站区的一项亮点工作。为了使中站区非公党建工作的成绩更加突出,闫荣涛经常深入到辖区内的非公有制企业走访调查,积极与企业负责人交流沟通。很快,他就得到了企业负责人的认可,并全面掌握了中站区非公企业的具体情况。
中站区近年来提出的非公党建“五十百工程”,掀起了非公党建工作的新高潮。“五十百工程”,就是打造5家非公党建示范点,新建10家非公企业党组织,选派100名非公党建指导员。在非公党建指导员选派上,闫荣涛结合工作实际,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区、办、村三级共选法”。即从区直机关、街道、村(社区)三级机构分别筛选出党建指导员,分派到各非公有制企业抓党建,同时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协调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此,闫荣涛为记者打了个比方:当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了环保问题,该区就从党建指导员队伍中选派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懂环保业务的人到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环保问题。因此,企业自然会认识到党建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而积极主动地开展党建工作。
近两年来,经过闫荣涛和同事们的悉心辅导与筛选排查,该区新成立十余家非公企业党组织,选派了100余名党建工作指导员,实现了该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党建工作的“双覆盖”,巩固了该区在焦作市非公党建领域的领先地位。
“下一步,我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进一步加深自己对基层工作的理解,进一步锻炼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与百姓的血肉联系,争当党务工作的急先锋。”展望未来,闫荣涛踌躇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