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今日沁阳/副刊 上一版3
(三)殷商畿内和东周畿内
谈家庭教育(下)(摘编)
晚 霞
书法
二泉映月
浅谈毛泽东
后生可畏否
让生命欢唱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7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殷商畿内和东周畿内
□和洪范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3 三监之乱(下)

  

  周公旦的所作所为,的确很慷慨、很神秘、很投入、很动人。史马迁留下的文字背后,不仅仅是武王诸弟对周公旦的怀疑,连姜尚和与周公关系很好的五弟召公奭,也不能不怀疑他四哥的动机。春秋之笔的史学意义,之所以值得忖度,更在于司马公秉笔书写中,在心里早已有了应该商榷的结论。

  《史记·周本纪》中说“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其实,群弟对周公旦的横生疑窦里,也有他司马公的怀疑。在某种意义上说,周公旦“不就封”、“留佐武王”,并不武王的意思,而是他自己争取来的。管叔鲜、蔡叔度等群弟疑周公不是没有道理的。其一是朝廷上下都已明了武王会不久于世,其二是武王之子姬诵(周成王)年幼,尽管可以名正言顺地继承大统,但是还不到可以亲政的年龄。这对于周初刚刚立国的政权,是一个权力真空时期。周公把自己身家性命,押在维护武王创立的江山社稷上,强烈的道德光芒,当仁不让的摄政责任,遮蔽了周公摄政当权的意图,却让朝廷上下看到了希望。管叔、蔡叔一干弟弟们,深知周公的用心之深,把自己格外突出的时候,着力表现自己的时候,这才能遮蔽或包裹心深处最不可告人的那种东西。

  如果说,周公“不可告人”的内心,是僭越周成王之君位,取而代之,是错误的。武王临终时,曾处心积虑里想把君王之位传于周公,认为他既勤于政务(不遑暇食),又多才多艺(大有知),并且说不必占卜,是自己的决定。但是周公惶恐有加,不敢接受。《逸周书·度邑解》中是这样说的:

  “乃今我兄弟相后(相后,犹言相及,谓兄终弟及),我筮龟其何所即(谓自己已作出决定,不必用筮龟占卜),今用建庶建(谓不传子而传弟,故曰庶建)。叔旦恐,泣涕共(拱)手。”

  殷、周之际,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尚未确立,而殷的兄弟相及之制早有成法,当时成王幼弱,还不足以应酬立国之初复杂的政治局面,采用兄终弟及之制,武王想传位于周公的想法,是很合适的。周公之所以拒绝,是有难言之衷的:一是自己一旦然允继承王位,之前的所作所为,就会被三哥管叔鲜、六弟蔡叔度等群弟私下的议论所言中,自己不遑暇食地勤于政务,呕心沥血地辅佐朝廷,就会被说成是另有所图的觊觎之心;二是若按兄终弟及之制,应该先轮到三哥管叔鲜,而不是作为四弟的自己,他从心底厌恶妒忌自己的三哥管叔鲜,若自己继承大统,尽管是二哥武王的决定,也会被三哥与群弟抓住有违兄终弟及之制;三是三哥管叔鲜的行为当时仅仅是停留在口头议论上,而没有做出什么足以清除他的事情。虽然他把三哥管叔鲜,在心里早已当成了人生在世的敌人,但还不到除掉他的时候除掉他,有悖于他一贯贤良仁义的公众形象。他有耐心等待管叔鲜 “罪恶”的积累,不是不报,时候不到的许多历史的教训,或许是历史重新洗牌的直接原因。于是,他在武王面前不敢接受王位的态度,是诚惶诚恐的,那种无意于继承王位的高风亮节,不仅可以马上堵住管叔鲜们的口,同时在朝廷上下,会进一步赢得品德高尚的赞许。

  但是,武王去世,成王继位之后,周公一改推让、谦恭行事方式,大有独断乾纲、非我其谁的摄政、称王的架势。《史记·鲁世家》说:周公深恐诸侯叛周,就自己“践阼(zuo)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礼记·明堂位》中说:“武王崩,成王幼,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淮南子·汜论训》中也说:“武王崩,成王幼少,周公继文王之业,履天子之籍。”

  这样一来,不仅管叔鲜、蔡叔度等群弟,义愤填膺,揭竿而起,举起清君側的大旗;纣王的儿子武庚,也以乱作乱,妄图复辟失去的江山;甚至年幼的成王也忐忑不安地怀疑起他的四叔。于是,周公让姜尚、五弟召公奭说服成王,打消了他的疑虑,并代替成王下达了讨伐三监的圣旨。

  周公率师东征,是残酷而激烈的。《诗经·豳风·破斧》中是这样记载的:“既破我斧,又缺我斯。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将士们跟着周公东征,浴血征战,九死一生,就连作为兵器的斧子,也在杀戮中砍出了缺口。纵然将士们饱经征战之苦,能够生还,他们依然倍感庆幸。

  平定三监之乱,周公用了三年时间。《史记·卷四》中载:“初,管、蔡畔周,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对纣王之子武庚,管叔鲜等群弟的处理结果,《史记·卷四》中也作了记载:“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流放)蔡叔。”把霍叔贬为庶民。司马公的文字很有趣,“周公奉成王命”,其实,谁都知道,是摄政当国的周公,让成王下的命令,是成王不敢、也不能不下的命令。成王—一个十三岁的小皇帝,他只能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符号,一种名义上的大周朝国君,实际上的傀儡。在中国历史上,皇帝被谁掌握在手中,谁的所作所为,就成了天经地义,反之,就会是反叛与大逆不道。中国有句古话,叫“挟天子以令诸侯”,追根溯源,周公或许是始作俑者。

  在某种意义上,三监之乱的最直接原因,可以说是周公促成的。《史记·卷四》中载:“成王少,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我们应该把目光停留在“周公恐诸侯畔周”这句话上,“恐诸侯畔周”的意思,字面上说的是怕诸侯们反叛刚刚立国的大周朝,实际上说的是怕三哥管叔鲜、六弟蔡叔度等群弟们反对他。并且史笔的一个“恐”字,非常明白无误地说明“畔周”者还没有什么行动,而是周公在心理上的一种担心。于是,周公积极主动地向前走了一大步,逼迫他心里最主要的敌人——他的一干兄弟们,作出犯上作乱的事情来。周公的这一遭很有效,凭籍辅佐天子的名义,一切反对他的行为,很自然地都属于大逆不道。

  《荀子·儒效》中载:“武王崩,成王少,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背)周也。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称贪焉;杀管叔,虚殷国,而天下不称戾焉。”

  周公讨伐三监之乱,可谓出师有名;“杀管叔”、武庚,“放蔡叔”、贬霍叔为庶民等等,可谓为民除害,巩固大周朝的一统江山。《荀子·儒效》中又说:“成王冠,成人,周公归周反籍焉,明不灭主之义也。……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以弟诛兄而非暴也,君臣易位而非不顺也。”

  周公的确是一位很有智慧的人,他把智慧发挥到极致的时候,整个天下只是看到他到处播种的美德,却看不到他心机运用的智慧。他把智慧融入自己的贤德,化为保护自己武器的时候,他就众望所归中走进了冠冕堂皇的历史。周公辅佐成王,巩固大周朝的江山,可以有许多种选择,但是周公没有去选择其他 ,而是笃定了讨伐与杀戮。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