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呢?朋友的观点独辟蹊径。他说,《论语》是在一代又一代人周而复始,用自己的错误来验证《论语》的正确性中流传下来的。
他进而解释道,一个人一生都一事无成,年龄大了,学会反思了,猛然觉醒,如果年轻时自己能按《论语》中的话去做,其中能影响自己一生的那件事就会办成,自己的命运就会因此而发生改变,可当时自己没有那样子去办,到如今后悔晚矣。
这时,他就会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告诉他的后人,说,为人处世就应该按《论语》中说的办,可他的后人却如他年轻时一样,不相信这些话的正确性,依然我行我素。等年龄大了,碰的壁、受的磨难多了,也猛然想起了先人曾给自己的忠告,这时才静下心来想想,先人说得真对呀!自己如果早听先人的话,按《论语》中说的办,不早就成功了吗?唉,空度了多少岁月呀!在感慨之余,他也会把先人给自己说的那一套话,讲给他的后人,让他的后人在为人处世时要按《论语》中说的办,可他的后人也如他当初一样不以为然……这样,《论语》就在一代又一代的口口相传中流传了下来。
朋友的独到见解虽说有些偏颇,但想想也有一定的道理,回想自己的四十余年人生,对照《论语》中的要求,自己何尝又没有后悔过呢!岁月蹉跎,世上没有后悔药,自己又何尝没有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告诉自己的下一代,可她听进去了没有,那只有让她的岁月来检验她了。
大凡成功人士都是爱学习的,他们既能从别人的胜利中汲取经验,来滋养自己的智慧;又能从他人的惨败中看到教训,来矫正自己的行为。因此,孔子把人分为四等,一等人是“生而知之者”,二等人是“学而知之者”,三等人是“困而学之”者,四等人是“困而不学”者。
一等人“生而知之者”是人中的极品,连孔老夫子都说“我非生而知之者”,而是“敏以求之者”,也就是孔老夫子说他不是一等人,他只是主动爱学习的二等人。孔子的实践证明,二等人就能成为圣人,可世间能主动去学习的人又是凤毛麟角,因此上,圣人也就才几百年出一个。
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大多都属于“困而学之”或“困而不学”的三、四等人。三等人“困而学之”,虽说是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时才去被动的学,但总比遇到困难还不去学习的四等人要强上百倍。圣人是开宗立派的,“困而不学”者是“下愚不移”的,他们或在《论语》上又有所创新,或是根本就不看《论语》,那《论语》能流传下来大概全仰仗经历失败而又幡然醒悟的“困而学之”者。
孔子在论及年轻一代时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但他老人家同时也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为什么孔老夫子要这样说呢?我想在孔老夫子看来,“后生可畏”是建立在一定条件之上的。这个条件就是后生要么是“生而知之者”,要么是“学而知之者”,最败兴也得是在四十岁之前就知道“困而学之”者。因为,只有这样的后生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去取得事业的成功,这当然是值得敬畏的了。相反,后生如果是“困而不学”者,或者是感悟晚,到“四十、五十”之后才知道“困而学之”,那么他这一辈子也就如此而已,哪还能取得事业的成功,让人们来敬畏他呢!
《论语》是古代贤者智慧的结晶,是影响后世久远的为人处世指南。作者虽属于孔老夫子所说的“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的那一类人,但作者还属于“困而学之”者,并且还想当好《论语》的传承者,因此斗胆想把自己的浅薄之见告诉后生,想给后生提个醒,早一点读《论语》、用《论语》,明白智者存生的道理,让自己真的“后生可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