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绿荫深处晚悠悠
公 告
拍卖公告
藏在心底的话
“老 十 八”
微雨麦秋读画时
闲话白酒
公 告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7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闲话白酒
□杨光黎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一

  喜欢白酒,这是水与火的艺术。

  绵软,透明,静谧!而其中蕴藏着最为猛烈的元素——火!那不是用来看的,它不会“秀”,也排斥“秀”,辣——只是它一种外显的形式,辣出的眼泪和笑声是冷的?热的?硬的?软的?苦的?甜的?谁想说得清?谁能说得清? 本来嘛,它就是用来体味、用来感知的,所谓“如饮壶水,冷暖自知”。

  古希腊有一位诗意盎然的哲学家,名字叫赫拉克利特,他认为世界是由“火”构成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 ,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至于它的存在方式,则是流水一样运动、变化的,所谓 “万物皆流”。这是哲学第一次睁开眼睛看世界,是依照生命本身的角度来照临、思索和理解这个世界!燃烧——是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理解生命的动与静、守望与错位、相伴、相容与相凌;而流淌——是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理解生命的成长与衰老、留恋与绝望、乃至生与死。两个维度交叉的某个坐标点,就是此在的某个个体的生存,燃烧着,流淌着……你根本说不清楚。而一杯白酒,则能用最激越的方式来诠释这一切,所以,我敢断定:杯子里,一定驻守着一位沉思的神明!

  二

  一双柔若如春水的眼,瞳孔里定有一团火在燃烧!如果淹死了谁,那一定是先点燃了谁,否则,就失去了生命的焕然了。

  三

  喜欢白酒,不是因为其无害,相反,恰恰是因为它那明白无误的“害”。52度,明明白白在那里写着呢!它不高雅,更不故作高雅,高度透明,让你知悉得一清二楚!有时候,坦白(哪怕是邪狭的坦白)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一如罂粟花,伴随着硕大的罂粟果,一簇簇持续地开放在暮色里,细长妙曼的葶儿似蛇身站立,梗儿上顶着水妖的舞蹈,薄而柔和的花瓣泛着幽灵的色泽,翩然、凄然,美得太绚丽了!花蕊张望着、战栗着,散发出令人窒息的香气,仿佛塞壬的歌声,引着你走向她,靠近她……犯罪似的快感瞬间虏获了你!

  白酒与罂粟,二者相通于一种高度的透明!而我们未必对生命的内涵透彻、了然。

  四

  一杯酒能将面具卸下来,此时,我是否看清了我自己?

  “人啊!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呓语像钟声一样震彻了两千多年,可在东方哲学里,有时候认清自己恰恰是忘记自己,“忘我”或“坐忘”一定是个最清醒的状态。独对酒杯时,杯子是清的,你是醒的吗?这还真的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比如有时,你突然看见许多个“我”,他们穿着你的衣服,或坐或站,或者走来走去;他们操着你的方言或高声争吵,或窃窃私语。仿佛在窥视,又仿佛在告密,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

  呵!警察睡觉,档案室被盗,谁把你弄丢了?你会去寻找吗?又会去哪里寻找?

  你大喝一声:“回!”他们就会跳入杯中,让你一饮而尽吗?

  五

  暗夜,一个孤独的男人,自斟自饮着白酒,偶尔,抬头望望星空,那一定是个无法理清此刻生命的具体坐标点的时候。

  六

  一位作家曾将饮品与年龄做了一个比喻:少年是汽水,彩泡泛翻、激人幻想;青年是白酒,慷慨激昂、壮怀高歌;中年是啤酒,百味人生,杂然尽呈;老年是红酒,苦尽甘来,淡然怡然;暮年是白开水,勘破世故,波澜不惊。泛论而言,此一说法倒还是满精准的,但细勘起来,未必尽然。

  诸种饮品之中,白酒最为特殊,在中国社会的人情世故中,它具有最大的通约性和宽泛性。以年龄而论,青年的豪情,中年的豪气,老年的豪迈,一杯白酒全能诠释;以身份而论,上至庙堂之高,下至江湖之远,达官政要、巨商行贾、文人骚客、贩夫走卒……一杯白酒全都收留;以场合而论,七荤八素也可,一盘花生米也可,瑶池宝阁淡然,穷街陋巷怡然,不论华庭蓬户,无复悲喜愁乐,白酒都能如旭阳照临,它从不做派作秀,也从不失芬芳尊严!毕竟,几百年的厚度和宽度在那里放着呢,俯而不卑,仰而不亢,悠然裕然,是中国的历史人文积淀赋予了它这种资本。

  当年,威加海内,衣锦返乡时,兴之所至,微服私游,道遇故友陈君佐,二人追忆起往昔来,惺忪唏嘘的,顺道就遛进路边小店喝酒,两杯酒下肚,朱元璋雅兴勃然,张嘴出对:“小村店三杯五盏,没有东西。”陈君佐脱口而对:“大明君一统万方,不分南北。”朱元璋很是高兴,想让他随侍左右,陈君佐逍遥自在惯了,不愿入仕,朱元璋也未勉强,二人就此别过了。

  一个鸡毛小店,就能如此潇洒地演绎一种“相濡以沫”与“相忘于江湖”的宽大境界,可见,托物寄情,漫成风雅,靠的不是铺排开来的道场,而是饮者自身的气场。这就是世道人情,就是大文化,久而久之,便成了民族文化、乃至民族性格的积淀了。

  时至二毛之境,我依然怀念当年几个朋友,时不时地在小酒店里交换诗文、滥饮狂论,挥斥方遒的情境:激越、偏执、清晰、明亮……

  七

  与之比照的是红酒。如果说白酒出场如月落日出,那么,红酒出场就是稻草公主登台:铜管乐器、圆拱窗、垂地帘,白手套、橡木台、天鹅绒、蕾丝边、高脚杯、兰花指、倒三分之一、晃一晃、鼻深吸、饮九分之一、轻闭口、齿间滞留N秒、徐徐涔下……“高贵”成了一副精工打制的镣铐,锁住了饮者之“饮”,让“饮”之外的东西熠熠生辉!如同婚纱照,“婚”是次要的,“纱”是主要的!这不由人想起了《红楼梦》里的一幕:刘姥姥初进大观园。宴席上的一道茄子,令她艳涎称赞:她根本吃不出来这是茄子!原来,这茄子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几十种佐料的揉泡蒸熏、炸熘煎炒,才能把茄子做成不像茄子的菜!晕!那何必吃茄子呢?如此游戏般的繁复精致,就是那一根狗尾巴草也能做成如此佳肴!现今的明星大多不都是这样炮制出来的吗?

  沾唇醉人的是酒?还是酒瓶?

  据说,清朝的“阅兵盔甲”是皇帝大阅兵时的特殊行头:无数良材精工,无数奇妙设计,锻造出了它的金碧辉煌、威武超常,即便是溥仪那样身量的人,穿着它,一样如天神般超迈轩昂,令人望而生畏。但是,因为铺、衬、垫、缀得过多,穿着它,人是不能随便动弹的,更遑论驰骋疆场了!没办法,本来嘛,“阅兵盔甲”就是用来做派的,自然不是区区一瓶白酒、红酒能够等观齐论的了。

  人有的时候,真的还是有畅饮酒瓶的必要的,只要不是癖好,倒也无甚大妨。

  但是,一旦成癖、成瘾、成习了,就麻烦喽!

  八

  魏晋以来,冥冥之中,中国的文化DNA并非轶散了, 而是遗传得弯曲、漫散、杂糅了。虽然,度数不一,分量不等,而神魂儿,是照着的!

  九

  我尊敬那些酒后不语的人,冰火在心,自我消融!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