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利 许伟涛
实习生 刘诗雨
我市民企沁阳碳素对接央企包头铝业“瓜熟蒂落”——7月26日,总投资7亿元、年产30万吨预焙阳极项目,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点火投产。
沁阳碳素,与行业“大鳄”——中铝包头铝业成功“牵手”。 既是企业主动预见未来,实行战略转型的明智之举,也淋漓尽致地演绎着中小民企的一种转型“蝶变”之美。
时钟的指针拨回2011年岁末,其时由沁阳碳素控股,包头铝业、包头吉泰稀土出资组建的内蒙古吉泰新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投运。此举不仅创造一个业界奇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焦作民企“牵手”中央企业,在我市民营企业这一池春水中激起阵阵涟漪。
正如沁阳碳素总经理都平所说:“所谓企业转型,就是通过企业长期经营方向、运营模式及其相应的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的整体性转变,实现企业再造竞争优势,达到新的企业形态的过程。”
无疑,沁阳碳素的“走出去”战略,为广大的中小民企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毕竟,沁阳碳素这家地地道道的焦作民营企业,可以看作是“借梯上楼”的典型代表,而且不管其转型的方向还是转型的速度都可供借鉴。
你若不信?让我们追溯沁阳碳素一路转型发展的轨迹。
始建于1996年的沁阳碳素,前身为沁阳铝电集团公司碳素厂,年产铝电解用自焙阳极6000吨。如今,就是这个当初的“小不点”,其预焙阳极碳块产能已达18万吨,稳居河南第一、全国第五。而在2007年之前,沁阳碳素的产能不过3万吨,别说在全国,就是在焦作也排不上号。令人欣喜的是,沁阳碳素目前已成为中国铝业稳定的战略合作者。放眼全国碳素行业,能得到中国铝业如此垂青的,仅沁阳碳素一家。
如此超常规的发展,何以取得?都平一语中的:“成就缘于转型,转型缘于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迅速提升,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原动力,带来了加速度。”
2000年,国家明令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电解铝自焙槽限期停产,这意味着行业环保投资前移,碳素企业只有将自焙阳极变为预焙阳极,才能与电解铝企业配套。无奈之下,沁阳碳素生产的自焙阳极要拉到郑州市上街区,进行预焙后再卖给铝厂。这样一来,企业劳动生产率大幅下降,生产成本却大幅增加。
正如一枚硬币有两面:企业在饱受市场乏力、经营困难洗礼的同时,也正面临着一次结构调整与战略转型的良机。
对此,都平更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所谓‘途穷则思变’,寻求生存的本性是企业谋求转型的原始动力,而这又往往孕育着超预期的机会。”他果断决策,率先进行技术改造,建设河南首家自焙改预焙的碳素企业。2001年,沁阳碳素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改扩建大型焙烧炉,使产能增加到4万吨。
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的生命得以生存,是因为它们率先且自觉地遵循环境,并进行着自身的改变。2003年,都平却作出了别人看起来有点“傻”的决定:放下正爬坡过坎的沁阳碳素,自费到中央党校学习3年。对此,家人埋怨,朋友不解,旁人嘲笑。
出乎所有人的预料,3年之后的都平竟然发生了质的变化。此后几年,沁阳碳素落子频频:2006年,为适应市场需求,沁阳碳素投资8000万元,建设新厂6万吨生产线,并于次年建成投产。2007年,沁阳碳素与郑州轻金属研究院签订长期的技术服务协议,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技术研发。2009年,沁阳碳素新厂东区建成投产,新形成8万吨生产能力,总产能达到18万吨……
同时,沁阳碳素还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过人的胆略,在万方铝业原有的11家配套企业中脱颖而出。原来,沁阳碳素每月供给万方铝业的碳素不过三四百吨。2007年,全国电解铝产业快速膨胀,碳素急剧短缺,而大部分碳素生产厂家纷纷向万方铝业提出条件。但是,沁阳碳素依然基本保持原价且质量稳定。一年之后,当万方铝业重新确定碳素供应商时,沁阳碳素拿到的订单是每月5500吨。一直到现在,沁阳碳素和万方铝业的关系始终很“铁”。闻听沁阳碳素和万方铝业的良好关系,包头铝业主动上门考察之后,当即提出了每月4000吨的供货要求。
如此“蝴蝶效应”让沁阳碳素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然而,沁阳碳素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结合行业大势,以市场为导向,本着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以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发展为目的,在行业龙头包头铝业碳素厂现有生产及辅助设施的基础上,共同建设年产30万吨预焙阳极项目。
对此,都平曾直言:仅以一期6万吨规模计算,年均节省物流成本1200万元、电费600万元、煤气费1500万元。对包头铝业而言,由于其全程参与质量监控,不仅解决了货源、物流和仓储问题,而且确保了产品质量,可谓双赢之举。
企业的兴衰成败,有时仅在一念之差。唯有领先一步,才能步步领先。现在,志存高远的都平,又有了新的规划:3年之内,和中铝公司某企业合作,投资7亿元,在沁阳新建30万吨碳素项目。这一项目完成之后,都平所引领的企业,将稳居全球业界第一,市场控制力和引导力将空前增强。
天下同此凉热。同处一个市场环境下的众多焦作民企,当然也面临着同样的机遇和挑战,有着同样的希冀和探索,而沁阳碳素的转型路径,可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