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阎河 实习生 刘诗雨
长夏漫漫,或闷热潮湿,或阴雨绵绵,在这样令人烦闷的环境中,许多人出现了倦怠、胸闷、腹泻、食欲差等症状。为此,市中医院内六科主任陈百顺提醒大家,这些都是“湿邪”惹的祸。
什么是湿邪?陈百顺说,中医把人们所有的外在病因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也称为“六淫”。大自然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其中,湿属阴邪,性质重浊而黏腻,它能阴滞气的疾动,妨碍脾的运化。如果是外感湿邪,常见恶寒风热、虽然出汗但不热不退、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如果是湿浊内阻肠胃,常见胸闷不舒、小便不利、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状。
那么,大家在生活中如何预防湿邪呢?陈百顺介绍,一、穿衣。夏季多汗,人们在出汗后要及时更换干燥衣物;衣服如果没有干透,不要急着收纳到柜子里,内衣裤、老人和小孩的衣服尤其要在通风、有阳光的地方彻底晾干。二、饮食。夏季饮食要清淡,不要过多食用肥腻、味道厚重的食物;甜食要少吃;冬瓜、薏米、鲫鱼、红小豆等有利于化解体内湿热,可以适当多吃;夏季多雨,如果淋了雨或趟了水,可喝些红糖姜水,帮助驱除体内湿寒之气;过食西瓜、苦瓜等寒凉食物,贪吃冷饮都会令脾胃受伤,影响其运化功能,助长“内湿”,不利于健康。三、睡觉。夏季,人们在有雾的天气或桑拿天要少开窗,遇到有太阳的时候,应把受潮的被褥拿出去晾晒一下;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更不要把温度设定过低;不要在潮湿的凳子、石头、草地上坐卧,以免寒湿侵袭;洗浴之后要尽快把水擦干,让头发自然干透或完全吹干后再睡觉。四、运动。在夏季运动有利于内湿的排出,比如慢跑、瑜珈、太极等运动,都能让人微微出汗,又不会大汗淋漓,是为人体除湿的最好方法。
最后,陈百顺给大家推荐一个去湿的食疗方子——薏米红小豆粥。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赤小豆,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赤小豆还有减肥的作用,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现代人因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节,运动量少,导致脾虚湿盛。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