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无法否认,快速的生活节奏、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得群体性焦虑正成为当今中国一个明显的时代特征。
无疑,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在排斥“整体”观念的后现代主义的今天,人们更多的强调异质、特殊和唯一。而作家冯唐对后现代的定义却简之又简。他认为,不关注外在社会,不关注内在灵魂,直指本能和人心,仿佛在更高的一个物质层次回到上古时代。
按此说法,当下中国的群体性焦虑颇有些魔幻色彩,并恰似经济陷入了“滞胀”的二难悖论。不信你打开网络、登录微博,满屏满屏的都是对外在社会和自我内心的关注。而遗憾的是,众多的禅思、哲味与道路,仿佛是医不自治,徒留苍白无力的药方和鸡汤,刷了一屏又一屏。
现实中没有答案。重读《大学》,不免抚书叹息,并在心中感念已逝的南怀瑾。虽从未谋面,确是他引我从极其简化的古文中体会如何把人类的意识思想、言语,经过浓缩、变成文字,并永远保存其意识思想的原有成分,流之久远。《大学》篇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当下人们的诸多焦虑,是否皆因所求之心不止而致?
《说文》云:“止者,下基也。”犹草木出而有址,故以止为足。而《大学》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然而,当下纷繁浮躁的世事中,人人皆被挟裹而行,要么匆匆忙忙埋头赶路,要么只顾向着目标一路前奔,却忘记了抬头看看头顶美丽星空,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抑或是停下脚步作必要的思考和修正,才能得“虑后能得”之道。
说起“道”字,可谓玄之又玄。即使诸子百家之说,也都是标榜一个“道”字作定点。而《大学》的论述却是浅白易懂:知止而后能定、能静、能安、能虑、能得,而后能知“物之本末,事之终始”,而后就“知所先后,而近道矣”。而知本末先后,必须时时反观内心、存心养性。正如央视已故著名电视人陈虻所言:“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这句话可谓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并被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崔永元、柴静等奉为圭臬,时常提及。
可见,知止知道也算得上是一种大智慧。虽浅白、却难行,而唯有得此智慧,方能在这个物质世界里不喧、不闹,不慌、不忙,不逃、不避,不卑、不怯,在另一个同在的内心世界里存理想、存思考、存勇敢、存善良。
心念及此,手机微博恰好更新了一“粉”刚织就的“围脖”:终于卸载了微信朋友圈,实在不忍看那些熟悉的人逐渐远离他们给我的印象,变成一个陌生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爱上了秀自拍、热衷于转养生帖、发创业鸡汤、成功必备、佛经咒符、给女人的忠告、男人的十句话、怀孕必备、各种转发保平安……这些东西原本是在QQ群,为什么突然就占领了朋友圈……
触不及防地刷到这一条微博,我心再次凌乱,难持恬淡,念及知止知道的修己安人,赶紧放下手机,让8岁小儿再读一遍《大学》给我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