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参考·悦读 上一版3
知止知道
永恒青少年情结拥有者的写照
“校长纪念日”让教育蒙羞
牵手人生
平凡最难
喂养渴望
尴尬短剧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8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恒青少年情结拥有者的写照
——评《小王子》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李孟潮

  流行文化界出现青春怀旧片的大热,往往提示着受众正在哀悼青春之丧失。

  心理分析界一般认为,挥别青春之困难在于中年人无法修通青春情结。“青春情结”的专业术语叫pueraetenus,拉丁语“永恒青少年”之意。

  永恒青少年情结多见于男性,此人特点就是长不大,老是飘在空中做着青春梦,虽然颇有创造性,但是很难承受需坚韧努力方可完成之任务——如做“父亲”。

  最受分析师们重视的永恒青少年莫过于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了,他也是个飞行员,其《小王子》则是永恒青少年情结的典型文本。

  书中的“小王子”正是圣埃克苏佩里内心的永恒青少年的象征,小王子敏感脆弱,纯洁无瑕,热爱自由,充满诗意,厌弃成人世界,而且有敏锐的洞察力,对成人世界的弊端、虚伪的揭露一针见血,有点类似贾宝玉,是少女之恋的理想对象。

  可是实际生活中,圣埃克苏佩里不是一个好相处的成年男人,他沉醉飞行,一到地面就焦虑不安,进入中年后饮酒上瘾,情绪抑郁,和上级关系很差,抨击戴高乐政策,最终导致自己被法国空军停职8个月。

  归队后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他驾驶飞机失踪死亡,后来很多人研究,认为这次失踪实际上是自杀。

  而这种命运在其死前所著的《小王子》中已有线索,小王子和成人世界格格不入,和爱人也闹别扭,在心灵世界中其实是个孤独的流浪汉,最后,历经了对多个成人世界(星球)的失望后,他通过自杀的方式,选择回到自己的家,这个家正是当初他离开的地方,现在却被他理想化为天堂。

  这个故事几乎就是圣埃克苏佩里此类永恒青少年情结拥有者中年危机的写照,中年的到来让他恐慌,他不愿就此做个中年人,无法告诉自己“少年青春还易度,不如来看晚秋天”,因而继续如同青少年一般探索人生,从事各种冒险活动,尤其是在事业和情感这两方面的冒险,而且往往会在多种事业方向或多个情人之间“流浪”。

  最终,这些冒险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事业失败或家庭破裂。当然,有些人在这个时期出现抑郁发作,真的自杀也不是少数,还有些人在此阶段出现成瘾行为,如烟酒上瘾等,其实也是一种慢性的、潜伏性的自杀行为。

  永恒青少年情结何以在近代愈演愈烈,其原因众说纷纭。有的人说是父性缺席,有人说是母性的退化。从圣埃克苏佩里的人生经历来看,后者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他母亲可能精神不正常,经常会盼望儿子死去。

  《小王子》的故事中,小王子和玫瑰的关系,就像临床常见的关系配对:自恋而脆弱的母亲——女人和能干而敏感的儿子——男人。

  在这种关系中,儿子——男人变成了一个慈母来照顾对方,“我的那朵玫瑰花,一个普通的过路人以为她和你们一样。可是,她单独一朵就比你们全体更重要,因为她是我浇灌的。因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因为她是我用屏风保护起来的。因为她身上的毛虫(除了留下两三只为了变蝴蝶而外)是我除灭的。因为我倾听过她的怨艾和自诩,甚至有时我聆听着她的沉默。因为她是我的玫瑰。”

  在这个过程中,儿子过度依赖母亲这个女性,并且把她理想化,这形成了儿子在青春期对于女性的过度依赖,乃至恋爱的失败对他来说,就是所有的星星都熄灭了。

  (摘自光明网)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