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利
转型,是焦作工业的底气;转型,也是焦作工业的荣耀。转型,造就了焦作工业今天的变化。变化,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时移,事易。伴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焦作工业是“英雄难提当年勇”。转型,这呼声比任何时候都急切,这任务比任何时候都迫切。
焦作工业有基础、有优势,但我们不能有丝毫陶醉的心理。从自身来讲,焦作是座因煤而兴的城市,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工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关联度不高,抗风险能力不强,传统产业、原材料工业、高耗能工业的主体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焦作工业目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有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高等问题。归根结底一句话,焦作工业转型的任务异常艰巨。
放眼河南,郑州是省会城市,洛阳工业基础好。虽然河南省的第一台电冰箱、汽车、缝纫机甚至火腿肠均出现在焦作,但最终都没有发展起来。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更让焦作工业感受到了彻骨寒冷,因为缺少大型企业,诸多中小企业都呈点状而非网状分布,形不成系统抵抗力。
产业集聚度、关联度不够,内生力不足,过于依赖外向发展,让焦作深深反思。在全国200多个地级市中,焦作是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干,焦作为何不能像深圳那样出产自己的华为、中兴?
不可否认,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欧债危机负面传导等一系列外因,助推了我市工业经济当前下滑的势头。但是,客观因素从来都不应成为规避矛盾的借口。因为,处于相同的大环境,洛阳、许昌、新乡、郑州等“近邻”,为什么就能逆势上扬?
市委常委、副市长赵建军直言不讳指出:我市经济运行指标落后,根本原因在于“经济转型慢、结构调整慢、机制转换慢、创新驱动慢”。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经济形势好的时候,这些问题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被掩盖,一旦市场风云突变,许多被掩盖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就可能一蹶不振。眼下,焦作经济转型攻坚战推进不力的最大瓶颈就是,转型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节奏,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的步伐。落后,就只能往后站。
转型慢,为什么会慢?如果头脑里没有转型的意识,没有把转型发展作为企业自觉的行动,那么,即使各种基础条件都具备了,各种有利形势都摆在面前了,也会因为没有把观念转变过来而一再错失良机。
转型慢,为什么会慢?如果总是抱着小富即安的心理,畏惧转型、不愿转型,那么企业就不会获得长足发展的后劲,就难以成为行业领军、“百年老店”。转型算的是大账,是长期投资,是应对风险的未雨绸缪,切不可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一叶障目”。
转型慢,为什么会慢?转型的最终落脚点就是上项目,如何转、转向哪里,取决于上什么项目。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如果我们缺乏科学统筹,没有清晰的转型思路,就会在谋划大项目好项目上“先天不足”,就会在促项目落地、助项目“成长”上“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就会在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新兴产业的浪潮中“迷失方向”。
转型,是“穿新鞋走新路”。未来十年,焦作经济将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是继续领跑,还是徘徊不前?
“十二五”时期很关键。
如果继续“穿旧鞋”或者“穿新鞋走老路”,焦作工业经济的优势将消失殆尽。如果能够在新产业、新模式、新发展方式方面领先,即使传统的GDP指标优势不再,焦作照样可以在新的路段上领跑。
如何“穿新鞋走新路”?目前,我市传统制造业的多项经济指标已经出现拐点现象,社会各界都在呼吁转型,但怎样转型却是一道难题。一方面,大量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管理人才,对创新转型的风险承受能力弱;另一方面,企业转型还需要面对目前国内较为复杂的经营环境。转型之路,艰辛而漫长。
实现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核心的经济转型升级,已被确定为“十二五”发展的总基调。不转型,我们就会一步步被逼到悬崖峭壁上,再退就是万丈深渊。
如何“穿新鞋走新路”?焦作工业当前最需要做的,就是变外在压力为内部动力,变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进一步加大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改造升级、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科技含量,从根本上提升竞争力,早日摆脱困境。
如何“穿新鞋走新路”?我们身边不乏成功的典型。焦煤集团王封矿完成为新中国奉献出4000万吨煤炭的历史使命封井后,陆续上马了一些“短平快”项目,铁合金厂13个炉子建成后安置了1400多人。后来焦作关停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铁合金厂也在其中。王封矿开始向光伏材料和新材料方向转型。而今,王封矿已更名为开元化工。
在持续转型中提升发展质量,佰利联完成了从传统化工企业向高新精细化工企业的“华丽转身”。这几年,佰利联上演了一出谋在转型、干在转型、赢在转型的好戏。目前,在钛白粉这一主导产品的强力支撑下,佰利联产能、收入、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领军企业。一个“转”字,扣准了佰利联的发展脉搏。立足企业生产实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国家产业政策,咬定钛白粉这一精细化工产品,通过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技术与规模扩张的协调统一。佰利联的转型探索极具标本意义。而今,佰利联曾经的当家产品锆盐几乎无利可图,能创行业奇迹,全靠钛白粉。
原本并不起眼的多氟多,通过制定国内氟化盐产品国家标准,引领行业技术走向,坐上了行业的龙头交椅。目前,国内氟化盐产品有4个国家标准,多氟多就主持修订了3个。目前,多氟多拥有我国乃至世界无机氟化工领域绝对领先的核心技术,主导产品冰晶石、氟化铝为国家级新产品,氟化盐产销量全球最大,销售收入、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60%的速度递增。
中原内配是行业内唯一能够和国际顶尖发动机同步设计的汽缸套生产企业。凭借这一研发优势,中原内配已经成为国内汽缸套技术领航者,为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等提供的未来新型商用车及乘用车用汽缸套解决方案获得了认可,成为摩擦副领域的重要技术伙伴。截至目前,中原内配主持、参与了5项国家及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或修订,获得40项国家专利,专利拥有量占行业的65%。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法则坚持不懈地调整转型,焦作的许多企业从“小苗”长成“参天大树”。
解放思想是“总开关”。从警醒中迸发,从忧患中奋起的焦作工业,“咬定转变不放松”。正是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引领下,焦作工业的转型之旅,一直保持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在沁阳,咬牙关停了400多家“五小”企业,通过“项目带动、资本活市、人才兴沁、环境赢商”,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形成了铝及铝的深加工和煤化工、电动车及动力电池、光电信息等八大产业,促进了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孟州,这个只有37万人口的县级市,在产业集聚区的打造上,累计投入已超过20亿元,形成了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完善、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兴业平台,产生了巨大的集聚效应。如以中原内配为核心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汽缸套生产基地,每年自主研发的新产品都在30种以上,在国内、国际市场的汽缸套占有率分别达到40%和15%。
勇于“切换”发展思路,不再靠老产业单臂支撑,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焦作经济转型展现曙光。
路选对了,就要坚定地走下去。
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它是一场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市委书记孙立坤强调,要更加突出科技创新、产业集聚、环保倒逼“三管齐下”,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新活力,强力推进经济转型。
路径明确,关键在干。咋干?抓传统产业升级促转型,使装备制造业向高端、智能、集成、成套迈进,让钼、钨、钛、铝、铅、锌的精深加工更精更深,产业链条越拉越长。抓新兴产业培育促转型,以市场为导向,以资金为纽带,真正推动产学研军广泛融合、深度融合、有效融合,让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早成支柱。抓集聚发展促转型,产业集聚区要吸纳和培育相同、相近、相关联的产业,真正把竞争力强、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的产业集聚起来,提升产业发展的集群效应。抓节能减排促转型,要痛下决心,绝地反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以碧水蓝天工程为突破口,真正将环境保护与加快发展“两难”,变成环境保护与福民强市的“双赢”。
当世界都在追捧最新一代苹果手机的时候,苹果成功的秘诀发人深省。面对经济转型这一世界性难题,只有创新才能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只要敢转、善转、会转,焦作工业一定能“转”出勃勃生机,“转”出昂然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