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柏生
本报通讯员 史朝斌
8月1日凌晨,我市遭受雷雨大风灾害,秋作物不同程度受灾。灾情发生后,我市各级驻村帮扶单位结合正在开展的“人民在心中、转型我先行”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走百乡、进千村、访万户”活动,迅速进村入户,开展恢复灾后农业生产帮扶工作。
市环保局邀请市农林科学院的专家,一同来到其定点帮扶的武陟县嘉应观乡御坝村田间地头,为农田管理“把脉问诊”。市新华书店邀请农业专家,来到其定点帮扶的焦作新区李万街道西大寨村,对灾后田间管理进行现场指导,并捐赠了一些农业科技书籍。市编办、市老干部局积极为其帮扶村群众筹措资金,捐献衣服、大米、食用油等物资,帮他们渡难关,并购买抢茬改种的农作物种子,帮助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真情帮扶温暖民心。这仅仅是我市抢险救灾、结对帮扶活动中几个普通的镜头。去年4月份以来,为进一步促进全市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创先争优,更好地推进发展、化解矛盾、服务群众、促进和谐,我市开展了“走百乡、进千村、访万户”活动。市级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确定联系点,走访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各级机关2万余名党员干部也每人直接联系一个基层党组织和1~3户困难群众主动帮扶。市、县、乡三级共下派7303名机关干部,组成2080个驻村帮扶工作队,深入全市103个乡镇(街道)和1958个村(社区),帮助基层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措施,实施重点帮扶。
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帮扶村和联系户走访调研,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真心真情为民办实事、解难题。各帮扶单位针对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道路整修、安全饮水、学校危房改造、农业生产、看病就医等突出问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方协调资金,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市纪委对口帮扶的解放区上白作街道小庄村涉及新苑路修路占地问题,市纪委多方协调,解决了60多个征迁户的住房问题;市直机关工委驻博爱县磨头镇小庄村工作队积极配合村委会与市、县水利部门协调,解决村民安全饮水问题。市总工会驻孟州市谷旦镇谷旦村工作队了解到村中心小学没有食堂、许多学生由家长送饭的情况,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帮助学校建设餐厅。市审计局为温县北冷乡北冷村争取了20万元的学校维修改造和设备购置专项补助资金。市国土资源局、市旅游局、市人口计生委、焦作一中等单位积极筹措资金,为帮扶村修建完善了党建活动阵地。焦作日报社、市科协等单位协调各方力量为村里打机井。市爱卫办、市交通局等单位积极为帮扶村整修道路,改造水网管道。市公路局为帮扶村争取项目资金30万元,硬化7条道路,较好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解决眼前困难的同时,各帮扶工作队在思想帮扶、理念帮扶、长远发展帮扶等方面下功夫,积极协调争取各种帮扶项目,帮助帮扶村两委会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市委老干部局发挥修武县周庄乡东长位村临近市区的优势,与焦作众诚开发公司接洽,为村里引进了花卉基地建设项目。市财政局领导多次到所帮扶的修武县西村乡后河村走访调研,并组织有关部门召开座谈会,制订出整治村容村貌、培育土特产项目、发展旅游经济“三步走”的帮扶规划,为帮扶村争取农业发展项目资金55万元,建成了连翘茶深加工厂。市农机局为帮扶村争取农机化发展资金50万元、扶贫开发资金65万元,还捐赠了价值30万元的大型农机用于跨区作业。河南中轴集团利用自身资源,为帮扶村群众提供20个就业岗位,同时提供30台缝纫机设备,扶持村办服装厂建设,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宽了渠道,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各帮扶工作队还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营造乡风文明、村容整洁、邻里和谐的生活环境。市体育局投资20余万元为帮扶村修建文化活动舞台,增添篮球架、乒乓球台等文娱设施;市司法局为帮扶村上法制课,增强群众知法守法意识;市信访局等单位为帮扶村修建垃圾池、捐赠保洁车,改善村容村貌;市工信局同帮扶村一起举办农民运动会,引导群众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