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世伟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温县法院坚持走好群众路线,通过从小处着眼,从与群众打交道的细节抓起,做好、做实、做细每一件小事,运用小马扎、小本子、小黑板、小书屋“四小法宝”,为群众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使群众真正感受到司法的关怀与温暖,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近年来,在全省法院组织的人民满意度调查活动中,该院多次位居前列。
小马扎承载爱民心
在温县法院法庭的巡回办案车内,都有几个小马扎和折叠桌。“别看这马扎小,对我们法庭来说,可是‘大法宝’!”该院祥云镇法庭庭长张更贵说。
该院法官经常选择典型的赡养、邻里纠纷案件到村委大院内、戏台上开庭,用小马扎和折叠桌搭建临时法庭,让群众现场旁听案件审理过程,评判案件是非,使群众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办案之余,法官还经常拿着小马扎,与群众同坐在街头巷尾、树荫下聊天,征求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群众法律咨询,实现群众与法院审判工作的互动。
温县祥云镇农民李某每年都从杨某处购买洋葱籽种植,每到收获季节,杨某也经常替李某跑外销。由于今年销售不畅,李某种植的几十亩洋葱血本无归,李某欠杨某的5000元钱也没归还。今年7月,杨某起诉李某要求其归还欠款,李某却说两人曾经有口头回收约定,是杨某没有回收洋葱才给自己造成了重大损失。双方争议很大,为此,张更贵多次到村中了解情况,并于7月26日召集村民调人员、当事人的亲戚朋友,冒着高温在大树下支起小马扎对双方进行调解,最终双方互谅互让,李某支付杨某3000元钱结案。
小本子记录大民情
基层法庭案件多、人员少,为了动态掌握这些案件判决或调解后是否履行以及履行的情况,该院每名法官都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叫做“民情日记”。翻开这个小本子,里面记载着每起案件的类型,当事人的电话、地址等信息,还有每起案件的催促记录。案件判决后,案件在履行期限前,主办法官都要通过电话、登门催促等方式,提醒当事人自觉履行义务。案件执结后,法官还要继续做好当事人的工作,真正消除他们之间的隔阂。
武德镇宋冯吝村80多岁的李大爷与小儿子李某之间因为赡养问题发生纠纷,经法院调解后,李某每月支付李大爷100元生活费。可李大爷因为年老糊涂,认为儿子没有按月给付生活费。此后,承办法官陆保刚按照“民情日记”中的地址和联系方式,每个月的第一天都给李大爷打电话,办案之余还抽空到其家中回访,每次都记下通话和回访时间、谈话内容。今年6月,李大爷哭着说儿子将自己的农村老年人补贴给领走了,可是李某说是父亲取走了。后经陆保刚到银行核查签字笔迹,证实是老人自己取走了钱。陆保刚便将取款单复印后拿给老人看,才消除了老人的疑虑。
小黑板架起连心桥
针对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到法庭咨询,递交诉状、证据时,恰逢法官外出巡回办案或开会不在法院等情况,为了方便当事人,该院坚持人性化管理,在全省法院创造性实行了“便民小黑板”留言制度。
通过在法庭门口悬挂小黑板,法官外出时将自己的姓名、去向、联系方式等写到小黑板上,不让当事人盲目等待。同时,群众如有纠纷或需要法律服务,在找不到法官的情况下,也可将自己的姓名、事由及联系方式留下,方便法官事后联系或预约接待,让群众少跑冤枉路。
温县黄庄镇刁李庄村村民张某因农资买卖与他人发生债务纠纷,他和妻子到北冷法庭准备起诉对方,却没见到法官,在看到小黑板上写着法官下乡办案的提醒后,张某便在小黑板上留下了自己的事由和联系方式。法官当天下午就和他联系,并为他办理了诉讼手续。
小书屋解决真民生
“在这里你能学到法律知识,在这里你能解开心中的谜团,在这里你能找到满意的答案。”这是该院在法庭便民小书屋中的提示语。
“俺从小在农村长大,从来没有打过官司,也不会写诉状。在小书屋里,俺学会了自己写诉状,而且打赢了官司。”8月5日,北冷乡西南冷村的刘某在北冷法庭领取判决书时激动地说。
针对农村当事人法律知识欠缺、没钱找律师代理案件等情况,今年年初以来,该院在三个中心法庭设立了便民小书屋,购置法律、农业、文学等书籍5000余册,并为当事人提供诉讼指南、各种诉状格式、纸、笔等,当事人在这里不用花钱就能独立完成简单的诉讼程序,为当事人减轻了诉累。辖区群众持身份证免费借阅书籍,查阅、学习各种知识;法庭定期更新书籍,让群众及时了解和掌握新政策、新法规;案件判决后,法官主动与当事人沟通,得知其顾虑后,结合事实和法律条文做好答疑解惑工作;遇到集中开庭或疑难案件,引导当事人到小书屋翻阅书籍、浏览杂志,让其静心等候。今年1月至7月,该院便民小书屋共接待群众和当事人670余人,借阅图书420册。212名当事人通过查阅书籍和资料,独立完成了诉讼活动,节约费用4.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