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东红(左)在袁屯新村建设工地了解工程进展情况。王 言 摄
本报记者 王 言
本报通讯员 王长东
近日,当记者来到沁阳市沁园街道袁屯村时,村民杨兵正在忙着装修自家的新房。“小时候住的是土坯房,结婚时翻建了瓦房。去年我们家花4万元买了这套两层楼房,几代人的梦想总算实现了。”他感慨地说。
4万元就可以买一套280平方米的小楼房,袁屯村是如何做到的?“这都是秦书记提出的合村节地建设新社区带给大伙儿的好处!”在门口照看孙子的赵秀珍老人给了记者答案。
村民说的秦书记,就是袁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秦东红。从2005年担任村两委会一把手开始,9年间,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把袁屯村从一个落后的城郊小村庄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由当初的不到2000元增长到今天的1.13万元,家家住上了统一的两层小楼房,17户居民还购置了小汽车。
“我有多富,也叫乡亲们有多富,这是我给老少爷儿们的承诺。”谈到袁屯村的变化,秦东红这样说。
2004年10月,秦东红放弃了自己蒸蒸日上的建筑生意,回到袁屯村参选村委会主任。有人问他图个啥,他说,一人致富不算啥,要让全村人都富起来才是真本事。在竞选中,他承诺,新一届村委会要干好两件事,即群众的吃水和住房。
上任的第一天,秦东红就拿着村里的地下水样去检验检疫部门化验,结果是含氟量超标。于是,他带领群众挖排水沟、敷设管道,到2006年,家家通上了自来水。
2006年下半年,长济高速公路和太行大道竣工通车,秦东红从中看到了发展机遇。在广泛争取群众意见后,该村确立了合村并点、以地生财、招商引资的发展思路。
过去,该村160户村民分散居住在3个自然村,宅基地户均占地1.7亩,弃置房多,无序翻建、重建房屋浪费严重。任由宝贵的土地资源闲置和浪费,就是守着金饭碗过穷日子!秦东红给群众算了一笔账:改分散居住为3个自然村集中建房,可节约土地158亩。按照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综合整治等政策,节约的土地指标可以“漂移”,每亩宅基地可获政府补贴10多万元。2008年以来,连排式居民住宅楼在袁屯新村拔地而起。
通过合村并点,该村将以前的3个自然村的宅基地重新划分,引进了华泰印业等8家企业。同时,通过对这158亩土地进行流转,秦东红挂帅成立了沁阳市瑞源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以土地为资本,从农发行融资2500万元,解决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截至目前,该村共规划建设连体式住宅150多套,长期困扰农村的住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同时,袁屯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不出村就能找到好工作,村里每年还给村民分红。
袁屯人富了,但秦东红并没有满足。为更好地服务群众,他印制了便民服务卡,卡片上面印着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联系方式,群众无论大事小事,都可以拨打电话求助。“苦点累点没关系,群众的信赖就是我们最大的凝聚力。”他说。
2011年10月,该村进行了村委班子换届选举,秦东红以98%的高票率再度当选村委会主任。
就在记者将要离开时,一张名为《袁屯快报》的红色A4纸引起了记者的兴趣。上面是一则通知:“为解决暑期村里孩子的学习问题,村委会特聘请专职教师,开办暑假培训班。”
“现在村里的大小事务都要通过《袁屯快报》予以公示,公开、透明,方便群众咨询和监督。这也是我对群众的承诺之一。”秦东红笑称,在袁屯,“人人都是纪检委”,干什么都不能马虎。
“我们也有5年规划,300亩的标准化厂房项目和集敬老院、幼儿园、医院、文化活动中心等民生设施于一体的生态园项目正在建设中。”秦东红信心十足地说,“两个项目总投资2亿多元,四五年建成后,预计集体年收入达到1500万元,我们村也将成为全省一流的新型村民住宅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