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柏生
本报通讯员 谢铁军
8月14日一大早,家住焦作市区的赵景娥带着女儿,乘车近50公里赶到设在孟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的孟州市公民道德公益论坛义工报名点,报名当义工并参加首场培训。
几乎同时,家住孟州市赵和镇、71岁的郭恒兰让老伴开着电动三轮车,带着自己和一车冬瓜,行程17公里来到孟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给自己和三个女儿报名当义工。
当日上午,气温高达37摄氏度,记者在孟州市公民道德公益论坛义工报名点看到,前来报名当义工的人络绎不绝,有中老年人,更多的是暑期在家休假的大学生。不仅有孟州本地人,还有焦作、郑州甚至北京、山东等地的180余名志愿者。
不仅于此,孟州市的医生吴宪生和赵和镇陈庄村的陈兵各捐了500元,新安县一企业负责人刘耀霞捐赠了价值2000元的图书《家和万事兴》及光碟,还有很多爱心人士送来了绿豆、食用油、面粉、蔬菜等物品。他们都有一个心愿:来这里献出一分爱心,进一步净化自己的心灵。
是什么样的活动吸引这么多的爱心人士会聚孟州,当义工,捐钱赠物?
这源于孟州市关工委、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孟州联络处向社会各界发布的一条信息:8月20日至23日,在孟州市电影院举办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公民道德公益论坛。
一个公益论坛,何以能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
“是道德的力量!”孟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老干部局局长、市关工委主任郭志贤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这样的活动在孟州不是第一次,2011年以来,我们已经举办了9期道德讲堂,效果超出我们的预料。”
郭志贤说,当前,人们思想多元多样多变,尤其是在道德领域出现的道德失范、精神滑坡、诚信缺失、金钱至上等现象,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负有关心和教育下一代重要责任的关工委如何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是他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1年3月,郭志贤等人到新郑市参加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亲眼看到了学习班的效果,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深受启发:只有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把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起来,才是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方法,而以孝文化促进感恩教育,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随后,孟州市关工委立即与省孝文化促进会联系,在全省首家建立了县级孝文化联络处。这年的五一假期,孟州市关工委又与省孝文化促进会联合,在孟州武院面向社会举办了孟州市首届以孝文化为核心的公益道德大讲堂。在为期4天的学习中,1000多名教师、青少年和社会人士聆听了专家们的精彩讲座,体验了孝敬老人、尊敬长辈的孝文化熏陶,心灵受到极大震撼。
此后两年间,孟州市关工委在赵和镇苏庄村建立了该市首个孝文化教育基地,设立了首个“孝慈基金”,先后邀请全国道德模范王春来、中央党校研究传统文化的任登弟教授、家住孟州的河南省孝老爱亲模范范占先等,深入辖区农村、社区、学校,举办了9期道德讲堂,受教育3000多人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孟州市公益道德大讲堂不收取任何费用,并免费提供午餐、学习资料。
河阳街道梧桐村一位妇女,因为分家和婆婆已经有11年不来往。在该村开办讲堂的第二天,她主动报名参加课堂上举办的晚辈集体给老人洗脚活动,而且在洗脚时双膝跪地,感动得婆婆抱着儿媳妇痛哭失声,自此婆媳恩怨化解,一家和和睦睦。
为了培养示范、总结经验,把孝道教育引向深入,以孝文化促进村街和谐、社会稳定,3年来,孟州市打造了一批孝亲敬老模范村、传统文化育人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村等标杆,强化感恩教育,进行以孝治村、以孝教民、以孝化俗的探索。3年来,孟州市各级共表彰好媳妇3600多人次、文明家庭2100多个。同时,孟州市关工委表彰移风易俗先进村32个、孝文化推广工作先进单位7个、孝文化传播工作先进个人18个。范占先荣获河南省第二届道德模范,行玲先等6人荣登“中国好人榜”。